素质教育论文发表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与研究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09-30 16:36 热度:

  素质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教育艺术》坚持以铸魂育人、弘扬正气、培育青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致力于宣传我国社会主 义教育方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研究推广别具特色的教育艺术,交流国内外丰富多彩的教育经验和教育信息,启迪心智、化解困惑、净化心灵、强 化美感、激扬正气、振奋民魂。

  摘 要 现阶段教育普遍存在一些不足,教师课堂多仅讲授课本专业知识,学生进入社会仍出现“功能性文盲”。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包括改革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改进考核方式等,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

  关键词 素质教育论文发表,素质教育,普遍问题,改进教学

  1素质教育的定义及意义

  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素质。人们往往把专业知识作为评判一个人的素质标准,将素质与专业知识的高低划等号,并以专业知识的深浅作为衡量人才优劣的基本要求,专业化几乎被看成是素质的代名词。实际上,人才、素质、专业知识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专业知识,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逻辑方法和实证方法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成果。其特征就是知识的纵向化,一般来讲,专业性越强,专业知识的纵向化程度就越高,知识面就越窄。而素质则外延十分广泛,它表明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气质,反映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某种态度。这种态度内在于人的系统化知识结构之中,是人所具有的各种知识的综合体现。与专业知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素质的知识面要求较为广泛,它既包含专业才能的知识,也包括其它方面的知识,如文学、艺术、哲学、法律等。由此,专业知识的深浅,并不意味着素质的高低。同理,素质也并不单纯反映专业知识水平,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优良人才所必备的条件。一个合格的人才,不能仅指其职业化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包括非专业化的知识要求。对素质的简单化理解,必然会造成被培养人才的片面化发展。

  2教学现状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人文教师的职责不明确

  大多数人文学科教师对其职责缺乏深刻认识。一般的教师将专业知识贯穿在课堂中,也就完成了任务。学生所学之业与所得之道自然而然地化为大学里的学分。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欠缺。由此,制约着大学生生活方式,极易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2.2只重视认知系统的操作,忽视情感系统的操作

  我国的教育,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学目标重视怎样传授知识,轻视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教学评价把标准化的测验方式看作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甚至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也用分数来衡量。这种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到了一堆知识,而缺乏美德、责任感、情感。

  2.3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教育目标越来越与市场需求挂钩的背景下,学生本人及家长必然将在学校所学内容与日后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而不考虑兴趣、爱好、所学之物本身的价值和个人的性格能力。

  3提高素质教育的方式

  3.1改革教学方法

  营造学习氛围。为了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体系结构,名办院校需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相对固定的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有组织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人文实践活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外基地以人文名胜古迹和近现代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主,亦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博物馆。校内基地除人文景观外,还要举办沙龙、讲座、bbs、论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指导,加强校园网络和图书馆建设,利用多媒体设施,通过网络、电影、电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书籍杂志以及多媒体资料,供学生自主选择。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让整个校园都充溢着文化的灵性,以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此外,校方可设立不同的介质。如服务平台,设施平台,科技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

  变被动为主动,避免“填鸭式”教学。转变观念,重“管”到重“引”。重“管”指高校二级机构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主要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安排,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重“引”,指高校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听说课让学生成为说的主体,教师为辅导。自选设计所给话题、自由扩展思维模式、不限定人数、不框死标准。让学生多试,培养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与胆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亲自体验、参与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从大胆的学生到个性内向的学生都能主动上台,并逐渐提问。切忌机械的重复和记忆,要千方百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努力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体,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信奉“学生至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乐学、爱学、想学。

  IKPICO(自主学习――关键指导、实践检验――应用创新、全面考核――整体提高,简称“IKPICO”)教学方法在学习环节倡导自主学习,关键指导。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发挥他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针对大纲规定的内容,自主掌握学习节奏和进度。关键指导是指教师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被忽略的问题,给予学生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学习做出扩展或补充,起到了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践行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放下“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变压入式学习为吸入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还知道如何再去学习和获取新知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在实践检验环节,IKPICO教学方法把实验分为校园实验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校园实验是为了验证课本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情景教学。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处环境,结合求知欲望,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其次选取的情境应有主次取舍,也就是说利用一定的问题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情境具有鲜明性和新异性。最后要根据不同情境,指向不同的情感体验。常用的方法有:虚境模拟、问题情境、理论思辩情境等,在于引入、凭借、融入、走出乃至超载情境。总之,情境教学以情感为纽带,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动因,以体验为目的,以感悟为结果,并实现这些要素的功能耦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给人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使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3.2增加教学内容

  首先,人文知识的内化。教师的知识传授和信息传输的部分功能可以被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但在学生人文知识和信息的内化上,教师的作用却不可替代,体现在教师具有一股牵引和推动学生内化知识的“合力”,它由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学识力量以及表现力量所凝聚而成。再就是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既有一般生活意义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还有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授思考和学习方法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无私和忘我境界。

  知识的内化需要主体,即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要求主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学以致用,从而将死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活的素质。人文精神靠外部灌输行不通,必须促进学生的内化。内化也是一个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教学信息的刺激必须最大程度地勾起先前认知结构的启动,将先前的认知结构由静态激活到动态,将先前的认知结构由潜在状态调节到显在状态。同时将新近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现有认知结构中的资源进行排列组合,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化知识指导行动的机制,在实践中实现创新,不断地吸收和记忆新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使之充分释放。

  其次,创设语言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学和用的环境。可设置英语角、定期向学生介绍英语知识,学生也可以自己提问。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多鼓励学生开展会话,以表扬为主、纠正为辅,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用英语去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实现对英语知识的 “内化”。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前吃透教材,不可照本宣科。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多创设语言环境,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因此,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便学、易记上,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工夫,是切实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纠正从书本回到书本的一读二背的简单识记,要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要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和运用,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脑、动口能力,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阅读、讲故事、会话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索质,实践语言的“内化”。

  再次,创造文化背景。文学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中外文学名著篇目、基本内容及文学体裁种类的基本常识,写作及欣赏文学名著的基本知识;史学方面,要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与讲座,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有影响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及其对世界文明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世界历史上主要事件和人物、有影响的文明成果等内容;哲学方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中国的哲学史,认识中国古代优秀的哲学思想内容;艺术教育方面,主要指美育教育,即音乐、美术教育与各类影视剧等文艺剧种的知识介绍、创作、演出与欣赏活动。

  第四,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机制。情感教育应从情感体验、情感渗透、情感转移三个层面考察。其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可从启动、认知、协调三个方向拓展。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即在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优化和提高。而且关键还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情感及情感教育的规律。首先,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生快乐的情绪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饶有兴趣地学。其次,教师通过师生情感融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搞好校园综合建设。可进行法制教育、艺术讲座、文体比赛等各种关注社会、关心政治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润物细无声”。

  现代社会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健康成长。显然,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故此,课堂上可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课后的练习、新课开始前的提问、新课结束前的问题设计成小型的竞赛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主进行必答、抢答等。题目的设置分为难易不同的梯度,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以集体的力量带动中下游的学生,使课堂充满活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获得通过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赛,以参加社会实践为补充,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3.3改革考核方式

  在开设的课程中,占学分的课程与不占学分的课程相结合。避免期末一次性的考核形式,而应当期中和期末考核相结合,重视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该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拟为4:6。考核形式一般不采取闭卷,不考死记硬背内容,应以开卷考核技能为主,这种考核要巧妙组织、精心安排,让学生通过实践,达到考核的目的。考核形式除开卷外,还可采用口试、撰写小论文等。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等次,而是看其对所学知识掌握及灵活运用的程度,着重考核其技能和人文素质是否提高。避免“一锤定音":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可应用学生记录袋、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效果评价等工具。包括:学习过程、信息反馈、作品展示、课堂观察、师生面谈、作业提交、班级网页、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估、单元测试、中期考试等等。终结性评估应根据从实际出发,制定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考试标准。

  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40%,包括考勤、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考勤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有迟到、早退及无故缺勤等情况。考勤与考核成绩挂钩可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为后续实验课程及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平时考核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情况、实验基本技能高低以及对待实验的态度等。期末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为60%,包括知识问答、基本操作和实验结果。还可奖励加分,在考核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盔.依托多元化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9).

  [2] 张雪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吸入式IKPICO教学方法研究术[J].高教论坛,2011(4).

  [3] 赵淑玲.边实验边实习课型的教学方法初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8).

文章标题:素质教育论文发表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与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304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