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实行的是二级学院的管理体制,学校权力逐渐下放到各分院部,作为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教学秘书直接参与教学的组织和安排。面对复杂琐碎的教务工作,如何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及规范教学管理的标准,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点。
[摘要]质量是立校之根本,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保证,为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有必要引进市场机制和企业化管理模式。文章介绍了ISO9000标准研究背景,探讨了融入ISO9000标准的二级学院教学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提出了该模式运行的思路,并对二级学院在实施ISO9000标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管理文件繁杂、过分依赖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形成“重认证、轻内审”的形式主义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教育核心期刊投稿,ISO9000标准,教学质量管理,管理创新,二级学院
一、ISO9000标准研究背景
ISO9000标准是质量管理标准,它适用于各行各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针对组织质量管理的一部管理标准,是各种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采用的标准。目前,在我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经逐步向教育领域渗透,它可以引导规定高校质量管理应该做什么,如何设计组织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贯彻这部标准,可迅速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科学化。
近年来,学者对于将ISO9000标准放入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ISO9000标准的管理原则与高职院校管理的结合点、需求等各个角度提出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第二,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多级模糊评价等方法对ISO9000标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中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思路及程序;第三,以某些高校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探讨ISO9000标准在高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可应用性程度;第四,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分析基于ISO9000标准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和体现,从而提出高职院校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关于将ISO9000标准运用于高职院校的研究多集中在较大层面,而对将其运用于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领域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且目前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二、融入ISO9000标准的二级学院教学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已经逐步以项目化的管理形式创立起来,精细化是各类追求卓越的组织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因此,融入ISO9000标准的精细化项目管理模式将为促进学院内涵发展、提升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根据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项目,笔者创立了7大项的任务列表,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改进,实现教学管理的模块化、精细化、信息化和人性化(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项目通过归类、整理可以得到以下质量规范标准:
1.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及管理职责分配。根据ISO9000标准的要求,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需要确定明确的管理职责。因此,学院要对教学职能部门职责进行细化,确定各质量体系要素的对口责任负责人。
2.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方针和目标策划。根据ISO9000标准的要求,二级学院要制定明确的目标,例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融合、达到国家骨干校建设的基本要求、项目实施标准化如流程、规范等。
3.学院教学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基于ISO9000标准,在编制教学管理文件中确保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密切结合。坚持以“记实”和“优化”的原则来编制质量体系文件。
在此基础上对教学项目化管理形成过程管理的“四方三层”模式,框架见图1:
教学项目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做出相应的整改。从“四方三层”模式中可以看出,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明确目标,尤其是明确管理过程和内容分别要由哪些部门管理。同时,对于教学管理与服务活动、日常教学安排、学生教学服务活动等,二级学院必须首先细化这些过程,其次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要求和责任,最后形成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建立监督检查考评体系。
三、融入ISO9000标准的二级学院教学项目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思路
为实现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重点从封闭走向企业标准化,教学管理除了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管理项目模块的精细化、信息化、人性化,可以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使教学管理具有更为开放的评价监控途径。
1.学院教学管理文件体系的试运行。二级学院要完成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规划和文件的编写,然后着手进行文件发布与体系的试运行。学院制度确立以后应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质量管理的相关文件,其主要内容有ISO9000标准的基本知识的培训、教学管理手册和文件的培训、审核知识的培训,最终把各项 ISO9000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2.建立内部审核。教学项目质量管理模式体系试运行一段时间后(一般3个月),学院可组织第一次教学管理体系内部质量审核,以便系统地发现教学管理体系试运行的效果。首先,建立内审计划,包括内审组的组成、内审范围、时间、内容和相关安排。其次,检查表的编制。再次,内审的实施。先经过首次会议,如果第一次内部审核发现不合格项时,便进行第二次部门审核,最后是末次会议,确定不符合项。最后,对不符合项目进行整改、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