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社会分层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马克思的阶级论强调阶级的经济分析,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是一种两级的阶级结构,其表现 形式为阶级斗争。韦伯则提出了多元分层理论,认为在经济秩序这个要素之外,还应该有诸如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的存在,共同决定了阶级的分层,而这一点被后来 的西方社会学家推进为三重标准,如英国的马歇尔明确了经济收入、政治地位、社会权力共同决定社会分层及流动。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 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也越来越细,而教育和社会流动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文章即以社 会分层的相关理论和现实为指导,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共同着力,促进有序竞争,以 增进社会流动的活力。
[关键词]期刊征稿,高职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分层
一、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社会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早在1927年就明确提出了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的概念,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或开放的。“二战”以后,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和变迁加剧,社会流动现已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 重要研究课题。按照参照基点来分,社会流动分为代际职业流动、代内职业流动、教育流动(代际)和户籍流动(代际)四个维度①。第一学历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流 动更多倾向于代际职业流动,后学历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流动更多倾向于代内职业流动。按照流动的方向来分,社会流动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机会的畅 通与否被视为衡量一个社会封闭或开放的重要标志②。按照社会流动的成因来分,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③。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也越来越细。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中指出,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 不再是划分阶层的唯一标准。他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十个社会阶层的界 定”(见右图),并且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尚未发展成橄榄形结构,也就是说,还未能形成庞大的社会中间层”。
许多研究表明,教育和社会流动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流动的性质、方向、速率、水平方式和趋势影响着教育选择的宗旨、目标、 功能、范围、策略、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教育选择的目标、依据与方式等促进着社会代际流动、竞争流动与结构优化。”④关于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布劳 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认为,教育是作为调节代际社会流动的中间机制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教育是必将促使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会给个人带来社会地位上升的 可能,以在社会分配的过程中获取得更多。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教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可以促使社会各阶层的良性流动,尤其是处于较高社会阶层的人们, 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除了一些先赋性条件(出身、性别、父母社会地位、长相、年龄等),自致性条件特别是个人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类型及水平对于一个 人所处的阶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73年,皮奥雷提出:“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教育程度低的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获得的职业地位也偏低,主要以次级劳 动力市场为主。”中国人民大学刘精明教授认为:“急剧的市场转型时期,受过高等教育者是这个社会中具有极高的资源与机会获取能力的群体,这也是他们将成为 现在和未来的中产阶级之主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都说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分层视阈中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其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理论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50%为 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同时,他还认为:“在大众型高等教育中,学校仍然是为了培养精英,但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精英,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中的领导阶 层,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也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推 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体力量。从社会分层的视阈来看,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1.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关注,促使职业型高等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并行发展。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因此人们往往把高 等教育看成实现社会流动的阶梯。但是,如今不同阶层在获得教育资源的能力上差异越来越大,这就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 不是追求绝对的理想化的公平,而是应该在现实和目标之间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基点,来理解和实现公平的相对性。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教育公平是社 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同等地接受教育 的机会,那么,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权利平等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其一般包括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 高等教育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杨东平同时还指出,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教育权利平等转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平等享 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版)中已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并行不悖的两类,两类高等教育都有自己完整的层次体系,学生可 以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