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中的语言对社会产生哪种影响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04-16 14:52 热度:

  论文导读:人们是无法回避方言和口音的阶级性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中产阶级的横空出世,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标准发音不再只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其逐渐为广大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等阶层所采用。时代不断变迁,年轻一代阶级意识逐渐淡化以及这期间出现的反传统、突出个性的潮流,开始冲击人们的许多传统观念。加上全球化浪潮冲击,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更加激烈,使得“以音取人”在英国不再是社会的主流,标准发音也不再是代表身份地位的标签了。

  关键词:方言差异,影响口音因素

  一、权威发音形式和早期方言差异

  由于某些发音形式本来就比较准确,或者听起来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因此人们就更愿意使用这些形式。但是,研究显示,发音本来并不会让它自然而然地取得权威的地位;反而,只有社会评价才能让某一发音形式具有权威或产生招人厌恶的效果。首先,一个语言地区的权威形式会造成另外一种形式受到指责。在纽约地区,人们普遍喜欢在单词元音音节后加/r/音,例如,car、north、guard。但在英国地区,同样的位置加上/r/音就让人有一种土里土气的感觉,甚至还有滑稽感,这可能跟英国西南部乡下地区的发音形式有关。另外,如果话语者对于所谈论的语言不熟悉就会很难区分不同的发音形式,也就不会关心所谓的权威形式。在说法语的人群中,大家认为巴黎式法语比加拿大式法语更权威。然而,那些不会说法语的人根本不能说出巴黎式法语和加拿大式法语的区别,更谈不上喜欢哪一种形式了。因此,对于人们偏好哪一种发音形式是找不到任何语言学基础的,主要是跟社会态度有关系:通过美学的要求或伪语言学规则,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群体的说话模式会被当作是整个社会的规则。我们现在所谈论的某一特定地区或社会群体的口音实际上是方言差异的口音层面。方言本身涵盖了更大的差异,它不仅包括发音的差异,还包括词汇和句子结构的差别。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说话者的迁徙与定居,以及与另外一种语言的长期接触,会使语言不断扩展,逐渐孕育出一些显著的特点。英语就是一例,英语这种语言在英语语言社区亚族群里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只是变化的程度不一样。这种改变往往是从权力和影响力的中心慢慢地扩散到城乡结合地区,再到农村地区。如果对于边缘地带的掌控是强有力的(通过统一的法律、行政、教育和写作系统),尽管存在着语言变化的事实,但是语言的统一性还是有保障的。不列颠群岛的许多带有明显差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逐渐淡化,时至今日,其独特的发音模式就成了原方言的历史残余,这就是口音。最后,标准的方言就成了用许多不同地区的口音编制出来的一首动听的交响乐曲。

  二、影响口音的因素及社会评价

  为什么英语口音在方言日渐融合的趋势中能够保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口音的相互理解性。使用不同方言的群体又相互交流着,他们会寻找消除语言障碍的方式来相互了解。从这方面来讲,口音的障碍远比词汇和句子结构的障碍要小。另外一个维系口音生命力的原因是社会群体对于权威形式的向往。各种口音的使用会出现一个圆锥体或金字塔型的分布,不列颠群岛就是这种情况。英语的标准发音RP(ReceivedPronunciation)是权威口音,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当地的一种方言,其使用范围是从中部地区到伦敦,往东南方向延伸的广大地区,当然也包括了Cambridge和Oxford所在的城镇。它的存在与发展得益于刚才提到的地区是当时权力和影响力的中心。在14世纪,这种方言是为当时的伦敦商人所使用,中世纪的Cambridge和Oxford大学的学生也十分熟悉该方言。1430年后,政府和官方文件都是用这种方言来起草的,因此它的地位得以确立,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方言。后来,英国著名的BBC电台和教育系统都采用了这种发音形式,它就慢慢地失去了之前的地域性,被不列颠群岛的广大地区接受了。后来,该方言被中产和上层阶级广泛应用,巩固了它的权威地位,并跟一般的区域性口音区分开来了。地方口音的存在依赖社会对于发音方式的评价。英语中的伯明翰口音通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包括一部分说这种口音的人),这与伯明翰是大型工业城市有关,人们比较厌恶其“呜呜的鼻音”(nasalwhine)。另外,人们对南部爱尔兰的口音会更肯定,更容易接受,因为它听起来更“柔软”和“温和”(softandwarm)。有的口音会与种族和田园风格相关联,威尔士、苏格兰和英国西南部的口音能唤起人们肯定的评价。例如,南威尔士的口音被认为是“轻快”和“有节奏感”的(liltingandmusical)。地方口音具有多种多样的特性。在英国那种被广大说话者认为是“正确”(correctness)的唯一的口音就是RP[3]。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类对口音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微妙的。例如,PR的说话者比起带有地方性口音的说话者更有权能(competence),包括:野心、智力、自信心、决心和勤奋等。但是,在个人的诚实感(personalintegrity)和社交吸引力(socialattractiveness)方面,带有地方性口音的说话者表现得更优秀一点,包括:认真、善谈、温厚和幽默感等。一名来自南威尔士的商人透露说,他曾在伦敦的商业局用他惯用的重音强烈的方言说话,结果有好几家商店的营业员拒绝为他服务,这就是典型的“口音歧视”。有些研究还发现口音与话语的说服力也有关系。在一则关于死刑(capitalpunishment)的争论中,RP口音最具有说服力,其它几个地方性口音更容易让人改变看法。但是,诚实感与非权威口音有关,与具有明显权能的RP口音相比,听众似乎更能从非权威口音获得认同。广告媒体也十分关注受众对于广告口音评价的反映。对于药物和耐用消费品(汽车、洗衣机、hi-fi音响设备、真空吸尘机等),信息的重点应在于商品的专门知识和专家的评判,因此,这类广告会选择RP口音或美国口音。然而,对于使用某地区天然原材料的食品广告(松软干酪、冻火鸡、猪肉香肠、黑面包等),乡下的口音会是更好的选择。另外,大型工业城市(伦敦、利物浦或伯明翰)的口音适用于滑稽的效果或受众是循规蹈矩的工人阶级的市场营销策略(DIY汽车养护产品或啤酒)。

  三、口音的态度转变和方言差异的存在

  口音的地位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相关的社会团体和组织的联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发音模式和态度。媒体中使用口音的种类和担当的角色反映了社会中某些深远的变化。例如,上世纪60年代以前,BBC几乎只采用RP发音。但从BBC建立区域网络系统后,广播口音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1964年就有了BBC威尔士分台和苏格兰分台。随着社会的变化,在广播媒体听到各种各样的口音也就变得平常了。而节目主持人和新闻播报员的口音选择也开始多样化了。这种改变加强了英国各种社群之间的联通。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在戏剧中依旧采用其固有的口音,只有这样才有真实感;在流行音乐中,只有具有城市生活特点的口音才会被广泛接受和广为传唱。在战时,BBC也采用地区口音进行新闻播报。二战早期,纳粹德国准备展开大规模攻击时,由于害怕德军的宣传部门模仿RP口音进行宣传,WilfredPickles就用强烈的约克郡口音专门去到南部伦敦播报新闻。方言的所有特点中,只有地方口音是难以消除的。其实,方言的其他特点还可以在英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中寻找到佐证。现在英语中的“sportsshoes”,在不列颠岛内还可以找到其他词汇表示:daps,plimsolls,sandies和pumps。连接大街和排屋之间的通道“passage”,还可以用ginnel,snicket,jettie,entry和alley来表示。词汇的差别还可以从人名的命名中发现。在美国南部,由于女性争取权力运动的影响,很多带有男性标签的名字Bobby、Les、Stevie和Chris慢慢地用于女性,以体现更多的自我意识,刻意回避性别差异。除了词汇上的差异,还存在标准和非标准方言的区别(见表1)。英语中方言的差异,尤其是标准和非标准,其关注点是发音(me与my)、否定形式、时态和反意疑问句的使用。在任何一种方言中,这一切的差异都是在规则的约束下运作的。只是在某些地区,某个特点尤为明显而已。有时候,方言的特征可以是广泛分布的。例如,多重否定“Icouldn’tbuynonenowhere.”,在现在的很多方言中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在早期几乎所有的方言中都能发现这种用法,包括乔叟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标准的方言由于被特权群体使用,并广泛用于文件、法律、教育和媒体,在历史发展中享有特权,优于其他形式的方言,因此就听起来更“准确”。一种语言的发音在重视阶级区分的时代隐藏着特定的社会意义,它是讲话者身份的象征[4]。这也说明了对英国人来说,言语方式以及其外在表征的口音是一个人社会形象的重要标志。标准发音一度是英国上流社会的标签,皇家与贵族讲话的口音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表现出来的是他们与普通百姓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在当时,人们是无法回避方言和口音的阶级性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中产阶级的横空出世,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标准发音不再只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其逐渐为广大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等阶层所采用。时代不断变迁,年轻一代阶级意识逐渐淡化以及这期间出现的反传统、突出个性的潮流,开始冲击人们的许多传统观念。加上全球化浪潮冲击,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更加激烈,使得“以音取人”在英国不再是社会的主流,标准发音也不再是代表身份地位的标签了。

文章标题: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中的语言对社会产生哪种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062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