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所有的教育到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为高职生的未来发展做好积极的心理引导,但现实的状况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围绕着学生现有的消极心理问题,远离了学生心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主要内容。这种以问题为本位的教育内容,不仅没有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而且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层面上,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造就全面的心理品质。除了教育内容上以学生心理问题为取向外,在教育形式上,很多高职院校也只是建立心理档案、实行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等,忽视了体验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的实践手段,严重地削弱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增强能力技巧,确立心理教育目标
(一)完善系统,健全机制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现状,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构建“五个保障”的工作格局,从领导、机构、投入、师资和场地等五个方面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各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人学院工作日程上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明确界定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科学性工作,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为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应经常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技巧,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二)扩大教育对象的覆盖面,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目标
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把所有学生都纳入到教育对象中来,使教育范围由原来的仅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扩大到全体学生,帮助所有高职院校学生塑造健康向上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仅以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与矫治为目标的现状,需要重新定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按照积极心理学解释,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少数学生,主要任务是矫治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针对部分心理亚健康的学生,主要目标是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针对绝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则以优化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为主。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调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不仅要针对不同心理健康层次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也要帮助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度过心理困难期以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帮助全体学生塑造良好心理品质以促进未来的发展。这种分层目标的界定,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原来只关注问题学生的“点教育”扩展到重视全体学生“面教育”,实现了“点面结合”,必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针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现状,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教育特色统一起来,突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尤其需要把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抗压抗挫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和支持,还包括个体内在潜能开发、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和谐人际关系构建、自我情绪调节、客观自我认知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评价普遍不高的现状,在实施心理建康教育时,关注学生实践参与和内心体验,丰富和加强学生的积极心理感受,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具体说来,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途径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加强学生对其优缺点的全面认识;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积极反应,鼓励学生关注其积极品质;通过积极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的方法与途径。
结论: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由于资源、环境、师资、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教育模式多是单兵作战、单独使用,未能发挥团结作战的合力作用,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运用多元立体的教育模式,有效发挥各教育模式的优势,充分提高各教育模式的综合效果。当前各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宣传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学科渗透、知识宣传和文化熏陶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与感知;组织管理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协会等方式,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诊断、治疗与预防;实践活动模式,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立体网络化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校内立体网络、校外立体网络等方式,有效发挥网络教育的有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