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智能楼宇智能化技术已相当先进,全国各地都已兴建了许多智能化小区和智能建筑,本文是在楼宇智能化安防布线全国大赛的总指导下,强调了智能楼宇方面的专业急需培养更多合格有效的专业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智能楼宇,工学结合,就业导向,职业教育
1.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城市普及,但是即使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只是在最近10年才开始有高校建立智能楼宇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2.“工学结合”的解说
2.1工学结合的追溯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这种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该调查认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如下几方面的收益:(1)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使学生跳出自身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其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5)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lf,和自我判断能力,使其变得更加成熟;(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学生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2.2工学结合的主体
我们可以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3.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途径就是企业全程参与。
3.1学校与企业共同肯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课题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与企业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这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改革调研,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洞喀的工作岗位、洞喀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标的目的;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签订协议,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
3.2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还拓展到企业,学生能否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功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此外,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安排响应的企业文化传播课程或实践活动,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3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企业技术技能专家直接担任相当大比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企业生产场地直接承当学生技能训练与上岗实习重要教学活动,这些都使得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企业岗位来设置课程,也使得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由校企合作完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得课程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分析—学习分析表,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长短、强度大小、程度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打破学科知识宽格的逻辑演进序列,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组织,以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将不同学科或不同种别的传统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重组。课程实施中多采用应用为主的课程范型,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具备的能力,从而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以及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
3.1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能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就是最典型的核心职业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将行业资格证书教育作为核心专业课中的重点课程,突出“课证融合”的教育理念,“课证融合”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将其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全过程,从而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也应尽可能引入体现企业技术标准的相关课程,并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促进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共同成长。
4.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转变教育观念是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突出实践教学,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从而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龙军,陆琦.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职教论坛,2010.29.
[2]郭晓昭.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探讨[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3]陈联.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J].大学教育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