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很多舞蹈作品的创造灵感和艺术风格都来自于美术作品,如《丝路花雨》《敦煌彩塑》和《千手观音》三个里程碑意义的敦煌舞,都源于我国敦煌莫高窟壁画,以敦煌舞《千手观音》为例,舞蹈者必须认真揣摩绘画作品中宝相庄严的的“千手观音”人物形象,在演出中将表情、感觉、呼吸、神韵与观音端庄、娴静的神情相接近,演绎出趋近空灵的审美理想境界。“千手观音”壁画的点与线、动与静、梳与密等也为舞蹈作品提供了较高艺术水准的编排参考。另外,美术构图中的角度、比例、对称等基础知识对舞蹈者建立起舞蹈队形的立体形象思维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便于舞蹈者更好的展现舞蹈作品。
关键词:正确指引,修养培养
一、艺术修养是建立舞蹈者审美观的正确指引
舞蹈教育也是审美教育,学生经过系统的舞蹈教育获得了通过肢体动作展现舞蹈作品思想的舞蹈技艺,认识到舞蹈是“生命与内心的共鸣”这一真正本质,舞蹈教育还培养了学生优雅的举止和优美体态。而艺术修养培养在于指引舞蹈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用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词句美化心灵,在“推”、“敲”中学习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建立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阅读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从中增长知识,获得智慧,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用音乐陶冶情操、塑造灵魂,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共鸣,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情感,升华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热爱;通过加强美术素养的培养,充分领悟到生活中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完美与残缺美、自然美与写意美正如国学大师徐复观所言“人文的教养愈深,艺术心灵的表现也愈厚”,舞蹈教育要将各种艺术门类、体系的精华融会贯通,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最终创造美。4.艺术修养是赋予舞蹈表演艺术灵魂的所在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刘敏在《浅谈我的舞台表演艺术》中曾以自身体会,总结了舞蹈演员的三个表演阶段,指出艺术修养是舞台表演的情感储备,最高的表演阶段考验的正是舞者的文化涵养,“当达到‘舞我合一’的境界时,舞蹈和自己就合为一体了。”舞蹈是舞蹈者身、心、灵相共鸣的高层次表演艺术,机械的模仿,按编排程序完成作品,即便是再高超熟练的舞蹈技巧也无法打动观众,仅仅作为舞蹈技巧的炫耀,舞蹈表演的艺术水平也被禁锢肢体动作的肤浅层面。只有舞蹈者将艺术修养作为底蕴和支撑,用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深刻表达作品主体,赋予舞蹈表演艺术以不朽的灵魂,成为真、善、美的传播者,唤起舞蹈者与观众的精神共鸣。前苏联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乌兰诺娃在60岁时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在54岁时候以大型舞剧《孔雀》作为谢幕演出时,尽管她们身体条件已非巅峰时期,但是她们将艺术修养运用于对角色的把握和诠释,所迸发出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足以弥补舞蹈技巧上的缺憾。
二、舞蹈教育中的的艺术修养培养途径
1.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结构多偏重于舞蹈表演技能技巧训练,而舞蹈理论课相对薄弱,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度热衷于舞蹈技能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将文学、哲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设为必修课程,将更多艺术修养相关的交叉学科设为选修课程,同时开设必读书目,要求学生阅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鉴于舞蹈院校师资情况,可借助院校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兄弟院校的师资力量,从而保证教育效果。
2.转变“重技巧、轻文化”的教育观念
舞蹈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口传身授”是目前我国舞蹈教育最普遍的教育方式,教师对专业的训练极为重视,通过大量的基本功训练来帮助学生形成娴熟的舞蹈技巧。而舞蹈技巧的形成非朝夕之功,而是学生从十几岁开始投入训练,在其他适龄同伴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在练功房内挥洒勤奋的汗水取得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就要首先转变“重技巧、轻文化”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艺术修养在塑造学生人格品质、提升舞蹈表演艺术水平的重要性。
3.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舞蹈的艺术修养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欣赏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舞蹈视频作品,与学生共同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探讨作品中美学艺术水准,从而改变艺术理论枯燥晦涩的印象。通过互联网论坛、QQ群等工具进行话题讨论及互动,有目标有计划地,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
4.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水平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不断充实自我,为学生做出表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和积累;为学生做好指引,以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来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