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投入的一种活动,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发展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本人认为游戏活动正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孩子喜欢的,那就是最好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论文,游戏,语言,发展
一、游戏促使孩子积极地对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可见,在幼儿时期,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幼儿在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游戏中又常有新的情景和需要,锻炼和丰富了幼儿的语言。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在自由游戏中有着不同的对话方式,曾经有人对3个班级中的62名3至5岁的幼儿在自由游戏时说的叙述性对话进行记录。3岁幼儿一般喜欢独自游戏,他们常常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他们在简单的游戏中边想边玩边说。游戏使这些还不太会进行交流活动的幼儿有了锻炼自己语言能力和整合自己已有经验的机会。为今后的语言交往打下基础。从4岁开始,幼儿与同伴进入共同游戏阶段,他们中有一半以上在对话中包含了人物、地点、时间,他们会对游戏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并且可以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这是语言交往的最好时机。游戏主题的确定,场地、材料的选择,以及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幼儿讲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如:彬彬和园园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对建什么,用哪些材料,怎么建,如何分工以及真正实施时出现的问题从头到尾都进行了对话和协商,为了能达成让大家都满意的游戏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得到实际的练习。
二、游戏随时使孩子调整语言风格
幼儿能够根据听众和所扮演角色的不同,来调整语言风格。例如:在游戏“娃娃家” 中,扮演母亲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议:“妈妈说话不是这样的,妈妈说话是轻轻的,很温柔的。”扮演母亲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她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妈妈”说话的口气,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与周围人交往;又如当孩子扮演的是家中的爸爸时,他们使用的语言就会变得果断而有力,并且多使用命令的语言;当扮演家中的小孩时,他们变得故意吐字不清,意思不连贯了。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指出: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儿童学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这种角色扮演不是看会的、教会的,必须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游戏则是最好的实践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必须使用符合自己角色的语言,亲身体验如何与周围人交往、合作等等,这一切经验都是今后真正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
三、游戏激发幼儿使用和练习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幼儿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对认知活动情景功能上的要求。有研究表明,这种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在于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意识,并为社会性语言交流提供练习的机会。例如:在玩角色游戏中,佳佳扮演的是医院的医生,他在游戏活动中,就会站在一个医生的角度主动地去询问来看病的娃娃的妈妈,“请你让我看看宝宝的喉咙,会不会是扁桃体发炎了?”“宝宝最近是不是吃了许多的冷饮?”过了一会,又认真地对妈妈说:“晚上给宝宝多盖点被子,别让他着凉了,好了,你去配点药给宝宝吃吧!”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特征,并根据此特定情景进行语言的组织与交流。
四、游戏能促进孩子更好地回忆
幼儿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孩子对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都贮存在短时记忆这一模式中,特别是一些机械记忆后获得的信息,尤其容易遗忘,但在一份对于4至5岁孩子的记忆实验中我们发现游戏促进幼儿对象征和象征性表征的运用,幼儿通过游戏可以更好地回忆起他们玩过的玩具:实验要求一组幼儿“玩”玩具,一组幼儿“记”玩具,两组玩具的数量和名称相同,结果可想而知,最终靠死记硬背的那组幼儿并没有胜出,而在玩的情景中,幼儿能更好地回忆。
另外,游戏后的讲评也是训练幼儿口语发展的好时机。孩子对讲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好的讲评能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幼儿在讲评中充分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充分展开讨论。在一次次的讲评与讨论中充分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游戏讲评时,教师可以请幼儿自己动手拼插一个电视框,请幼儿当播音员、主持人来讲评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由于形式新颖,幼儿兴趣极高,都争着进行讲评,进行讨论,孩子在畅所欲言中充分发挥了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