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乐感是演唱歌曲并以情动人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缺乏表现力和乐感,给教学带来极大的阻碍。笔者从“注重学生对声音敏感性训练、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的歌唱方法、重新定位声乐发声练习、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四方面入手,努力挖掘学前教育学生声乐乐感(以下简称为“声乐乐感”)之美。
【关键词】学前教育论文,声乐论文,乐感论文
乐感,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从广义上讲,它包含了人们对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能力。包括对声音高低的判断、节奏的感受、节拍的不同律动、音量的对比、音乐进行快慢、音色的明暗与冷暖、和声与和弦的构成、调式调性的判断、音乐结构形式的感受以及对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等要素的综合感受。
声乐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技能课,掌握一定得歌唱技能和演唱能力,有良好的音乐乐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必须的音乐素养。然而,在时下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里,缺少对学生声乐乐感的培养,导致课堂声乐教学与培养目标脱节。具体问题表现在:缺乏对声音的控制,对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不敏感,导致演唱粗糙;声音不自然、声线不流畅,不能完整地演唱歌曲;演唱缺少情感,不能以情动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声乐课堂教学,从“注重学生对声音敏感性训练、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的歌唱方法、重新定位声乐发声练习、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四方面入手,努力挖掘声乐乐感之美。
一、前提:注重学生对声音敏感性训练论文
“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也就谈不上音乐,音乐正是依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基本特性,构成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加以发展变化,以此来描述客观世界和人的内心情感。①”声乐演唱是音乐的一种,演唱者通过内在听觉和外在的听觉感知自己的声音,并进行鉴别和欣赏。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唱歌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聆听,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没有基本的强弱对比,甚至跑调了自己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根据歌曲的情感来调整音色。因此,我把加强学生对声音敏感性的训练,视为挖掘声乐乐感之美的必需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声乐教学将会事半功倍论文。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供同行参考。总得原则是“轻、听、想”,即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发声练习,还是歌曲演唱,都“以轻声为主、引导学生聆听、想着唱”。很多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喜欢大声地叫喊,很想唱出有力度、饱满的“美声”,但是由于喉器的不稳定,不能很好地协调气息,声音不自然,更谈不上控制声音了。另外,声乐越大,自己越听不清楚,对声音就越不敏感,如此一来形成恶心循环。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和训练学生用轻声演唱。相对前者,学生在用轻声演唱时,会很小心,减少了喉头用力不当所造成的弊端,很自然地就协调了气息,获得较好的音色。最重要的是,在轻声演唱的时候,学生会竖起耳朵来聆听,一旦学生学会了听,就学会了鉴别,学会了鉴别就会试着去控制,朝着自己设想的音乐感觉去控制声音。慢慢地,学生逐渐提高了对声音的敏锐性和对音乐的感知力,有了这个前提,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声乐乐感。
二、关键: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的歌唱方法论文
用自然的声音自然地歌唱,是所有声乐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歌唱技巧,定位在能够对幼儿歌曲和简单的艺术歌曲进行演唱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与专业的音乐院校学生区别开来。然而,在很多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模糊教学对象、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定位过高等等,结果不但收不到预期成效,反而与教学目标脱节,造成声音不自然。很难想象,不自然的声音能有表现力和乐感。因此,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的歌唱方法,是挖掘声乐乐感的之美的必要关键论文。
歌唱者要求的自然状态,可分为初级自然和高级自然两种状态。笔者认为,初学歌者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自然地进入练声和歌唱。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声乐课都是集体和小组课,大部分同学的声乐学习不能逾越“自然——不自然——自然”的歌唱状态,很多同学毕业了还苦苦挣扎在“不自然”的阶段,不能演唱也不能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更谈不上对歌曲的表达和声乐乐感了。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自然的歌唱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里所指的自然并非随意的、本能的、毫无修饰的本嗓、白声。在教学当中,发现很多同学唱“美声”根本开不了口,但是一唱通俗歌曲,声音自然、声线流畅、感情真挚、以情带声,非常有表现力。所以,我在教学当中,对通俗歌曲、通俗唱法在课堂的渗透较多,学生感兴趣,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手段:重新定位声乐发声练习论文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主要定位在教师帮助学生“开声”,即构建“人体器乐”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气息支持、各种力量的协调、各个腔体的统一等等,从而获得良好的音色来表现作品。然而在学前教育声乐课堂中,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形式(集体或者小组课)的不同,学生在练习中,容易盲目地大喊大叫,声音缺乏美感。因此笔者以为,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重新定位发声练习,即除了纯粹的构建“乐器”技能训练,还应该融入挖掘声乐乐感的元素。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练习常用的一些发声练习曲,经常性地将一些好听的歌曲作为练声曲。如在教学抒情性较强的歌曲时,将奥运歌曲《我和你》的旋律作为发声练习,然后用相关的母音去演唱。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萨拉布莱曼的演唱情景并模仿歌唱状态,从呼吸、声音位置、共鸣、表情等等,提醒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唱。学生很容易找到感觉,并唱出优美的音色。如果需要弹性的练习曲,我们可以选择《孤独的牧羊人》或者《采蘑菇的小姑娘》部分片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歌曲和母音进行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音乐感觉。
四、保障: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论文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除了以上教师从外因层面培养学生乐感之外,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因,即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通过欣赏大量的音乐资料和音响作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一方面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中添设音乐欣赏课,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各种丰富的音乐。比如各种高雅的专场音乐会,还有经典、充满想象的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猫》,甚至跟贴近生活且轻松愉快《妈妈咪呀》、《歌舞青春》等等。这些艺术性的东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学生的“血液”里,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单纯和一厢情愿地教学生学会如何有乐感更有效。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生内在的音乐素质和欣赏水平,才能为挖掘学生的乐感之美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培养具有扎实的声乐基础技能、较高的声乐演唱和教学素质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仅在挖掘和提高学生声乐乐感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实际教学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具体如何更有效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和教学实践,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论文。
参考文献
[1]王懿颖.音乐启蒙从培养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开始[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4期.
[2]于佳俊.歌唱的“自然法则”[J].《广播选歌》2007年第6期
[3]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人民音乐出版社
[4]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