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阅读的理论古已有之。朱熹提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现当代语文教育家也有分层阅读的论述。夏丏尊认为:“好的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
摘要:提问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观,又具有与学科具体内容相结合的操作性,广泛运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法存在许多不足:或问题设计类型单一,或只集中在某一个阅读层面上运用,或提的问题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研究应该更关注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即与语文教学内容相聚合的教学方法,亦即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笔者认为,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体有效地运用提问法,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有效地进行问题设计。
关键词:教师职称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层分类,问题设计,特点
一、分层分类问题设计的依据
(一)分层阅读和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
最初读时不妨以收得梗概、了解大意为主眼,再读时就须留心鉴赏了。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不可再囫囵吞咽,要仔细咀嚼……”[2]张志公先生认为:“看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得其大要,再读,才知道文字结构层次的安排,又读,才能体会哪些词、句子用得准确、生动,从而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又加深了一步……”[3]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4]也是分层阅读的具体诠释和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的阅读教学同样提出了分层设计分层进行的理论。如郝丽琴将阅读教学分为直觉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和鉴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4个层次。[5]石鸿云将阅读的层次分为初读、品读、赏读、拓读。[6]阅读教学分层设计分层进行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综合以上专家论述,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层次大致可分为整体感知、精细阅读(包括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拓展性阅读3个层次。据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相应地可分为主问题设计、细问题设计、拓展性问题设计3个层面。
(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理论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7]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既然不同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不同,要完成的阅读任务不同,要达成的阅读效果不同,这就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因此,主问题、细问题、拓展性问题3个层面的问题设计,应根据不同阅读层次中不同的阅读内容和任务,具体落实为不同类别的问题设计。
二、分层分类问题设计的操作——以整体感知需主问题设计为例
在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整体结构,把握文章基本内初步感知文章艺术特色,初步体验文章情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抓住文章主要形象的主要特征。要帮助学生完成上述阅读目标,就要求我们设计着眼全篇,统观全文的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作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依据整体感知的教学内容,主问题设计可分以下几类。
1.设计理清文章整体结构的问题
这一类主问题主要功用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结构。如执教《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就可设问“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依此让学生明了文章分两大部分:一部分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一部分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欢腾,两个部分通过“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此问题主要在于让学生鸟瞰全文,明晰文章的整体结构、写作思路。
2.设计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问题
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主要事件的时候也要设计主问题。如一位教师教《麻雀》一文的时候设问:“课文写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梳理出了“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猎人唤回了他的猎狗”。
3.设计把握文章主要形象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记叙文,而记叙文总离不开记人叙事,因此,记叙文的学习不能不抓住主要人物。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主要特征时也要设计主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设问:“文中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需要通观全文找出能表现人物“了不起”的句段,又要沉下去细读文章,思考这些句段是怎样表现他们的了不起的。
4.设计感知文章显著特色的问题
有些文章有着独特的行文风格和艺术特色,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这就需要针对文章的主要特色设计主问题。如有位教师执教《金黄的大斗笠》,在学生读流利了课文之后提问:这篇课文给你最初的感觉是什么?学生的初步的朦胧的感受是“美”、“有趣”、“感人”等,这便是对文章特色的粗浅的感悟。寻着这些初步的感受,教学就可以进一步深入:文章美在哪里?有趣在哪里?感人又在哪里?
5.设计初步体验文章情感的问题
对于一些以表达情感为重或者意图唤起读者情感认同的文章,情感体验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服性的演讲稿,诉诸于读者的情感,通过包含感情的事实陈述唤起读者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让读者感受悲、愤、忧、喜,正是《只有一个地球》所要达到的效果。[8]支玉恒老师在组织学生初读后设问:“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这一主问题的设计能快速唤起学生多种朦胧的感情体验,在其后的精读中才有可能体验得明晰深刻。
参考文献:
[1] 邵亚娟. 别让精彩悄悄溜走——对当前课堂二次讨论答问教学的反思[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6)
[2] 熊维刚. 讨论——让学生爱上语文[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