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孩子往往是极其敏感而又脆弱的,在他们遇到挫折时极易破罐子破摔。 “师者父母心”,教师对单亲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尽量弥补他们失去的亲情,使他们不受歧视和冷落,加强同学间的互助,让他们感到处处有温暖。
摘要:来源于班主任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从日常小事谈怎样用爱的阳光抚慰单亲孩子心头的创伤。
关键词:新作文,关爱,温暖,融化
案例:“老师,孙钢又被政教处老师抓住了。”一种无名的业火顿时油然而生。又是孙钢,上次就是因为他的一脚使我们班与文明班失之交臂,这次大家的努力又要付诸东流了。“他又犯什么错误了?”“他课间在操场上扬纸屑。”“马上把他给我叫来。”
提起孙钢真是让人头痛。他的父母离异,他和70多岁的祖母一起生活。他聪明但不爱学习,还老是惹事生非,教育多次都不见成效。
正在思考如何处理这件事时,孙钢敲门走了进来。还没等我开口,他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抢先说道:“老师,你什么也不用说了,我不念了。一会我就去和政教处老师说去,我不是咱班学生了,他也就不能给咱班扣分了。”他的这番话是我始料不及的,不由得一怔。“为什么不念了?只怕给咱班扣分吗?”“不全是。”“那另外的原因是什么?”“活着都没意思了,还念啥书。”“到底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他的神情一下子沮丧起来,低垂着头不再说话。“怎么了?遇到什么难办的事了吗?告诉老师,我们一起想办法。”我不由得站起身,将手放到他的双肩上,轻声地问。这时孙钢慢慢抬起头,他的眼中已噙满泪水,“老师没人要我了,这次我真的没有家了。”泪水唰地一下顺着他的小脸流了下来。我心中不由一紧,他才十三岁,还是个孩子呀!“怎么回事?来,咱先别哭,慢慢和老师说。”我一边给他擦眼泪,一边拉他坐到自己身边。孙钢哽咽着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父母离异时,孙钢被判给了他的父亲,而他父亲又娶了一个很年轻的妻子,根本不会教育孩子,而父亲因工作又长年在外;亲生母亲也结了婚,并且和他的继母水火不相容,因此孙钢就和奶奶一起生活。这次孙钢想买一个新书包,向继母要钱,继母说等他爸爸回来再说。孙钢便向奶奶要,奶奶心疼孙子,就给了他钱。继母得知后认为奶奶的举动有失稳妥,不利于她和孙钢搞好关系,就和老太太吵了一架。而奶奶认为自己疼孙子还要受指责很委屈,一气之下把孙子撵了出来。父亲得知消息回来后斥责小钢,小钢不服,父亲打了他一记耳光,并言称再也不要他这个“惹事”的孩子了。而母亲知道事情的经过后很气愤,认为做父亲的没尽到抚养孩子的义务,便也不愿收留他,只是给他找了个临时住处。小钢认为自己成了多余的人,没有人再愿意管他了。
听着孩子凄楚的话语,我也不觉得潸然泪下。“孙钢,听老师说,父母是爱你的,他们怎么会不管你呢?他们那只是一时气头上的话。你在生气的时候有没有说过‘我再也不和你玩了’,结果一会又主动找人家玩的事呀?有吧?!那就是了,人在生气时说的话往往不是最真实的感受,也许你的父母现在正在为你担心呢!”我见孙钢的情绪有些好转,便接着说“更何况,学习是为了你的将来,假如真的没人要你了,你就更应好好学习,因为你优秀了,不但你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而且你的父母也许会因为你的优秀而争着要你也不一定啊!谁会拒绝接受一个让自己骄傲的亲人呢?”“可是,老师我又给咱班抹黑了,咱班同学一定都讨厌我了。”“傻孩子,谁不会犯错误?只要你改正错误,争取以后少犯错误,尽量不犯错误,同学们一定会原谅你的。如果您信得过老师,老师帮你和你的父母沟通好吗?”“好。”他使劲点了点头。“那现在你先回班级,考虑一下自己违纪的事该怎样解决好吗?”“谢谢老师。”他鞠了一躬便回班级了,已全然没有了那份压抑,孩子毕竟是孩子。
我马上到政教处与相关领导讲述了孙钢的事,领导也觉得应给他更多的关怀,便决定只是让其作一周的卫生监督员以示警戒。然后我又找了班级有威信的学生,暗示他们应对孙钢多一些宽容和帮助。接下来我又分别拨通了孙钢亲生父母的电话,讲明了他此时的心绪,以及不及时帮助的危机性,家长关爱的重要性。一番长谈之后,他的父母纷纷表示要多给孩子一份关爱。下午,他的妈妈还亲自来到了学校与我沟通。
第二天上班,远远的就见孙钢等在校门口。又出什么事了,心中想着,我不由加快了脚步。他见到了我,忙跑了过来,“老师,我爸和我妈都让我回家了,妈妈还和小姨(他的继母)说话了呢。还有,咱班同学说和我一起做卫生监督员,老师你好厉害。”“不是老师厉害,是大家信任你,你可得好好表现,别让大家失望啊!”“放心吧,一定没问题。”他满脸的幸福……
点评:用真诚挚爱来融化孩子心灵的坚冰
任何学生犯错误都是事出有因的,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愿作差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学生犯错时,只有静下心来追根溯源,从根本入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同时,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老师应与家长多沟通,帮其树立正确地育子观,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总之,只要一切源于爱,那么我们的真诚必能融化孩子心中的坚冰。
参考文献:
《辅导员》2011年第09期
《吉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教研版》2009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