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特别提到在教学中要达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呢?主要应该加强三个方面的渗透:一是爱国主义渗透;二是美育教育的渗透;三是抗挫能力教育 的渗透;四是法制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新作文投稿,新课程改革,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内容尤其丰富。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极其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发明(如古代四大发明)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我们的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有着抵抗外族侵略和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历史上又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他们对世 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上述相关材料讲述,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
尤为可贵的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旗帜,把许多儿女召唤在他的旗帜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中华民族 处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以身报国,涌现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为中 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们体现了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通过这些生动的历史人物的再 现,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历史震撼力,能传递给学生以一种正能量,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涛,懂得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使命感。
二、美育教育的渗透
中学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如讲述中国绘画艺术时,可以欣赏一下《清明上河图》;如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 《七律――长征》的吟诵;如学习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如学习五四运动时,一部《我的1919》影片的播放。这些具体生动、鲜明的美的形象, 不仅感染了学生,更是寄托一种对人类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热爱和欣赏的情感。再如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为了民主而不 懈追求的孙中山;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历时27年,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这些对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崇高的境界加以赞许,使 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并学到了勇敢、自尊、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品质和高尚情感。这些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三、抗挫能力教育的渗透
在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承受挫折能力教育,能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各种挫折,从而消除失落心理,增强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名人史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百折不挠,英勇奋斗。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 为之的精神;曹雪芹在贫病和饥寒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地写就史学巨著《史记》;韩信蒙受胯下之辱,终成大将军,完成了汉代 的统一等等。这些历史上名人史事的学习,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受到感触,进而增强对学习、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从中国历史看,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近代中国却 受人欺凌,为摆脱被奴役,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再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 失败,才有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就在新民主义革命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到八一南昌起义、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的开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红军长征的胜利,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个从失败――抗争――胜利的过程。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学 习,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最终取得成功。
四、法制教育的渗透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法制内容也丰富无比。作为老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权意识,增强学生的民主和法制观念。比如古代史 中中国荀子的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商鞅变法的法制理念、罗马《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公平与司法程序的理念;近代史中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 年宪法》、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史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等,这些法律文 书,使人类社会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开启了人类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