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发表之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3-09-03 09:28 热度:

  德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教育科学研究》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共同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术刊物。国际刊号:ISSN:1009-718X,国内刊号:cn:11-4573/D ,邮发代号: 2-769 。

  摘要: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必须以关注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实现从“接受关怀”到“关怀自我”到“关怀他人”再到“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概念的建立。德育的内容应以关怀为核心,其中包括关怀知识的传递、关怀意识的形成和关怀能力的培养等。德育过程中应遵循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原则,德育方法是树立榜样、进行对话、引导实践和给予认可等。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关怀

  关怀伦理学(CareEthics)也被称为女性伦理学,它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家、教授C·吉利根创立。关怀伦理学认为,男女在做道德决定时其态度有所不同:女性倾向于把自我置于一种相互关系之中,把道德行为视为是对他人的一种责任,所以就会施行一种关注具体情境、关系和责任的行为,故提出了关怀伦理学。女性伦理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内尔·诺丁斯。诺丁斯将关怀伦理学应用于教育领域,他更重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与操作,更关注德育的内容与方法。诺丁斯所主张的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等对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对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关怀伦理学视角下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目标

  关怀伦理学所倡导的德育旨在直面学生成长的需求。关怀伦理学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师就应是关怀者,教师与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和养成的素养是教育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道德教育的目标方面,诺丁斯认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道德理想,而此道德理想是——努力去保持和增进关怀。”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就是运用何种方法可使学生的关怀意识得以增强,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在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关怀,进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形成责任意识,从而成为一个既能感受关怀又能给他人以关怀的人。

  关怀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受到关怀不仅是个体的情感需求,更是个体形成自我概念和关怀意识的基础。每个人从其被孕育开始就处在被关怀的状态中,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也都必须要有父母亲的照顾和呵护。如此的关怀不仅使人在生理上能得以成熟,更重要的是这种受关怀的印记造就了人的作为人的基本的情绪感受,而这种情绪感受通过积累会在个体成长的关键期达到质的飞跃,从而为个体心智的成熟奠定基础。小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概念进一步确立、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人的自我概念及其个性和人格等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这样,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就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结果,这种结果会对个体的情绪、情感乃至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获得了关怀的交往体验会使个体产生温暖而饱满的情感经验,并在自我关怀的基础上形成反馈意识,从而也给他人以关怀;从遭遇到冷漠和孤独的交往体验中,会使个体对交往产生防御心理,从而对被关怀和给予关怀都持一种消极的甚至是抵制的态度。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学生与教职工、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是其人际交往中的最主要的部分,他们在交往中留下的印象和产生的情绪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必须以关注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为着眼点,必须设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必须帮助学生实现从“接受关怀”到“关怀自我”到“关怀他人”再到“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概念的建立,最终实现责任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怀关系的建立,从而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智力活动。

  二、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的内容

  通过对关怀伦理学理论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关怀伦理学所主张的德育应以关怀为核心,它强调具体情境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其中包括关怀知识的传递、关怀意识的形成和关怀能力的培养等。关怀伦理学所主张的德育内容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关怀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关怀伦理学的核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其德育内容必然是以学校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为核心的,并且它主张这种教育要以感受关怀和给予关怀为途径,以建立关怀关系和提高关怀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优秀品格的习得为目标。这样,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关怀这一方式,那么农村寄宿制小学就不仅会成为学生发展智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场所,更会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情感需求得以满足的沃土。

  第二,关怀伦理学强调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利用,即既关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碰撞,又重视课堂外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的建立。关怀伦理学所强调的德育内容往往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对德育内容的简单灌输,反对空喊德育口号。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发展身心的场所,它必然要面对课堂上和课下生活环境中的德育的任务,它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和互动时间都比非寄宿制学校要多很多,所以教师对学生必须要有关怀意识。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怀的心,他才能注意到他身边的学生的需要,进而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身作则

德育论文发表

  关怀伦理学十分重视教师的身教,将身教作为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所以以身作则就是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学校生活中,与教师间的交往是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教师是师生间关系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风格、人格特点及其与学生交往的方式对师生关系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因为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倾向,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关怀伦理学关注到了这一点,认为教师的行为方式对学生会产生一种示范作用,认为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应告诉学生要去关怀或是学习如何关怀,更重要的是应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怀的关系。要想使学生成为对别人有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的人,首先就应让他们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形成关怀的概念和关怀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正确理解学生的自我关怀。学生对自我的关注是他们形成自我概念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进而形成关怀能力、给予他人以关怀的前提。教师应避免对学生的自我关怀产生误解,应避免随意使用“自私”和“只关心自己”等类语言来对待学生。此外,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还应注意自己在课堂外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在课堂外与寄宿的学生的接触中,更应有意识地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怀的态度,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关怀,比如对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的细心观察与帮助,与领导、同事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等,为学生树立起一种有爱心与责任心的样子来。

  2因材施教

  关怀伦理学反对对学生采用千篇一律的、教条式的教育方式,认为关怀是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它涉及到施行关怀与接受关怀的双方。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各自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父母外出打工的所谓“留守儿童”,有家庭贫困的儿童,有单亲家庭的儿童,有接受隔代教育的儿童,还有天赋甚高的和所谓的“问题”儿童,等等。这样,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所选择的关怀的主题就应是有所区别的,其中包括针对积极因素的关怀,如针对学习有进步的学生的关怀、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怀等;也包括针对消极因素的关怀,如针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怀、针对学生关爱缺失的关怀、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关怀和针对性格上有缺陷的学生的关怀等。即使是面对同一情况的儿童,教师的关怀也不能一概而论。如同样是“留守儿童”,对情感脆弱的和性格孤僻的儿童,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就应该是有区别的。

  四、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的方法

  内尔·诺丁斯所主张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4种:榜样(model)、对话(dialogue)、实践(practice)及肯定(rec-ognition)。这4种方法中都渗透着关怀伦理学的关于重视关怀关系的思想,同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榜样

  诺丁斯认为,所谓榜样,就是教师对学生有示范作用的一种承诺。关怀的应然状态就是教师通过端正自己的态度、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将关怀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行事风格。诺丁斯指出,教师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这是因为,教育不仅是应向学生灌输应关怀他人的观念,教育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关怀的关系,是设法让学生能有一种受关怀的经历,从而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关怀是什么。受到关怀的美好的感受和经验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关怀的想法并进而提高自己关怀别人的能力。这种从经验到能力的过渡是要通过教育来完成的。

  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首先应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接受上。“教师邀请学生观察,因她关注学生在发展中的接受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倾听,她的倾听与忠告是接受的、创造的,而非判断的。倾听是接受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对学生的接受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的过程,也是形成关怀关系的基础。教师的接受也为学生树立了一种关注他人、积极回应他人的榜样。教师的关怀意识必须以其开放的心态为前提。当然,这里所谓的接受,并非是要求教师应放弃自己的权威的地位,并非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诺丁斯说,这不会减少教师权威的成分或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通过制订并完成某种计划来回应教师对自己的关怀;而对于学生的回应,教师也要有所理会和领受,这样才能达成关怀的双向交流。另一方面,关怀的重要意义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上。这与小学阶段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有关,特别是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其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教师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因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就尤为突出。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中积累了经验,进而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效仿的意识,从而就形成了他们的关怀他人的原动力。教师的关怀行为,特别是教师关怀行为的一贯性会对学生关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2对话

  “对话不止是交谈,也不是只允许对方偶然提出问题的口头争论。对话是随意的,在一个真正的对话中,任何一方在最初都不会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和决定”。诺丁斯认为,在现代教学中很少有真正的对话,大部分是老师问、学生回答,然后老师评价。诺丁斯认为,传统学校的语言通常是父亲式的语言,它以要求学生符合客观标准为准。“由于学校是学习礼仪的场所,这一场所与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是分离开来的。父亲式的课程计划要求学生会使用语言,了解规则和游戏,并且记住许多男性人物的名字”。而以关怀为教育目标的学校,则更倾向于注重关怀关系的母亲式的语言:“母亲式的语言并不急于将学生带入抽象和客观,因为这样做会造成学生已建立的主观世界关系的分离,使学生感到困惑和失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满怀热情地期望,相爱、工作,并不认为爱与工作是一种负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爱与工作的关系是可靠的,因而只有在这些已有的稳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客观世界的学习才是牢固而有效的。”

  这一思想十分契合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环境。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长期居住于学校,一进入学校就减少了同其监护人特别是同母亲间的联系,传统学校中严格而枯燥的父亲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母亲式的关怀的需求。这样,学生的这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很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焦虑或行为失常等问题,所以寄宿制小学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进行母亲式的对话。要进行这种对话,教师首先就要正确地把握对话的实质,要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对话的内容或主题要与学生的地位相匹配,并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和目的。对话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只有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对话,教师才能通过对话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关怀的关系。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教师可用以与学生展开对话的主题有很多,其中包括生活技能、学生思想、学生性格品性、对学生宝贵品质的认可与鼓励、对学生错误行为或不良思想倾向的纠正等等。对话也是使学生了解教师及他人的重要方式。诺丁斯指出,强调对话并非是要让教师做好好先生,而是让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与学生建立起真实的相互关怀的关系。

  3实践

  所谓实践关怀,其中包括获得接受关怀的经验、观察他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给他人以关怀、感受他人对自己提供的关怀的回应等。诺丁斯主张,学校应设计出适当的课程或活动,鼓励学生去做关怀的学习者和练习者。设计这些课程或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一种在相互关怀的社会自己所必备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这一观点的目标在于引导个体充分了解和尊重人类才能的多元性,让学生在新奇而有难度的情境中安全地冒险。当我们与他人分享任务完成成败的感受时,我们就能更自然地给予关怀,因为我们能在分享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人在做什么”。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学生才能真正成长。“……目标是坚定道德理想、关系感和去提高接受的承诺”。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只有认识到了学习和实践关怀的重要性,他们才能更好地承担起陪伴和引导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责任。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点在于,它除了要教授学生规定的课程之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对学生的养育责任。这样,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业状况、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情感满足状况等,必须给学生提供便利而舒适的环境,以保证学生能舒心而健康地学习和生活。诺丁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有享受过程的经验。“我们在如何提供这些经验方面的看法是:老师发现了有趣的东西,如故事、猜谜、诗、歌曲、电影等任何老师所珍爱的东西,要设法让学生也能分享到。我们可以将其恰当地安排在自己的课程中,目的在于使学生也能分享到这些东西,并在其中建立起相关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良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培养学生能积极地思考人生和感受生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同等重要的。

  4认可

  关怀伦理学同样也很重视对学生的认可与肯定。这里所说的认可既包括对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者的认可,更包括对每个个体自身独特性的认可。在教育的过程中,认可或肯定是一种积极的评价,是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积极的判定。在通常情况下,对过程的判定尤为重要,对过程的积极的判定是鼓励学生的重要手段。关怀伦理学强调,以认可作为德育的方法体现了德育的特殊性。德育不同于智育和体育等,它不可以通过测量和统计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德育中,学生将道德知识或信念等加以内化,可以表现为自己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认可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评价手段,就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非常崇拜教师权威的阶段。因为学生有这个特点,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认可与肯定就往往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与进步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对学生的漠视或轻视则很容易伤害学生,教师的否定或批评则更会使学生放弃自己原有的想法或行为。因此,寄宿制小学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之大。从而充分发挥认可和肯定的重要作用,以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文章标题:德育论文发表之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1854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