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学楼规划设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2-11-23 10:59 热度:

  摘要:学校建筑是是育人的环境空间 ,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建筑设计,应在满足教学、科研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为师生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汇的交往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本文结合增城市荔城街新桥小学校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楼,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社会对教育投资的加大,以及教育经济化意识的生成与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重视学校硬件设施,尤其是校园规模、规划布局,建筑形象、结构设计。所以,一个设计新颖,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形象完好的大学宿舍楼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工作环境,还可以给人以新的认识,可以提高学校名气,代表学校形象,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1 项目概况

  增城市荔城街新桥小学校址位于增城市荔城街龙角村谢美第一、第二经济合作社、陈桥头村第八、十二合作社对面山。学校选址用地南北为果林,西靠自然村道(7M),东为耕地,交通便捷,区位生态条件好,自然环境优美,用地充裕(如图1)。基地西北至东南长约400米,西南至东北宽约236米,总用地面积66462.32平方米,一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6444.72平方米,预留发展用地(二期建设用地)面积20017.60平方米,经济技术指标按规划可建设用地面积46444.72平方米计算。一期地块形状为“L”型,地势依山势起伏,局部进行了平整处理,用地周边基本都是尚未被开发的耕地和果林,是一块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的建设用地。

1.jpg

  图1

  2总体规划布局

  2.1设计构思

  本设计崇尚、尊重自然环境,力求创造生态校园,体现园林式校园的特点,以现代的手法、现代的构思和现代的材料来营造一个现代的绿色园林校园,营造出一种优异的校园环境。设计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增城特有的岭南文化,强调对中国园林及院落式建筑布局的认知和审美——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视“自然”为人类生存的母体,精神的家园,同时赋予其时代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1)引入周边山体自然景观,整体融入区域地景,形成天人合一的校园生态环境。

  (2)以绿色校园为构思骨架与灵魂,动静分离,疏密有致,相互渗透的功能分区。

  (3)层次分明的校园主次道路形成高效便捷的路网结构。

  2.2 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设计以与用地西南面村道平行的主路为骨架,相关功能区在其周边布置形成自由生动的规划结构:其主要构成为江南园林式及院落式的布局理念与手法,来对校园进行区块划分和功能定位。

  整个校区分成教学行政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三个大区块,其中西南面临近村道处设一个校前区,为学校入口广场;4栋扇形布置的教学楼主要为教学用房和教师用房;教学区西北面两栋综合教学楼组成了以实验教室和行政用房、图书资料室为主的行政教学区;教学区和行政区按功能和需求混合设置,既方便管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教学区东面为运动区,由200米操场、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器械锻炼场地及风雨操场组成,风雨操场和主教学楼之间用风雨廊连接。教学行政区西北侧由师生饭堂、生物园和教师单身宿舍组成生活区。各个区块既各自独立,又联系方便,共同构筑成一个功能分区合理,使用方便、高效的绿色校园。

  2.3 道路系统规划

  本着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校园道路系统由主路、次路、休闲步道组成路网。根据功能分区的需要,整个校区共设两个出入口,主入口设于西南面,基地最西端设一次入口,主要服务于食堂等服务用房。主路宽7米,是串联各功能区的交通主骨架,并起组织校园各层次空间景观的作用。次路宽4米,联系各功能分区中的各单体。

  2.4 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环境与各项功能要素,塑造有机融于自然的校园空间是我们的设计目标。

  方案通过空间的大与小,收与放,隔与透等的对比统一,组织了完整的空间序列。另外在处理校园建筑层次与景观方面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手法。

  手法一:突出建筑及空间起伏与层次,主从与重点。

  寻求场地中心轴线及建筑的序列,形成错落的外围轮廓线,取得富有韵律的校园建筑总览,主导空间的入口广场及大量种植植物并且布置不同风格的观赏景点,使园林式的校园主题突出,又能凝聚校园的内在精神,同时以达到园林建筑步移景异的效果。

  手法二:通过景观主轴作为空间联系纽带,以期造成校园向心、内聚的空间效果,教学楼之间的庭院使有限的空间具有无限的开阔气氛,同时具有亲切,宁静和曲折,富有变化的感觉。

  手法三:力求通过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用迂回曲折的造园手法创造一种花影,树影,水影,风声等无形之景与有形之景交替生辉的意境。

  手法四:有法而无定式。将许多要素之间不露痕迹地置于某种联系的制约之中,而作为视觉联系的基本内容便是彼此间都同时考虑到看到与被看这两方面要求。

  3 抗震计算模型及构造措施

  因为本工程为二级框架, 为减少梁偏心对框架柱的影响,在结构布置上采取框梁与框柱中心重合的布置形式。并合理选择梁柱截面(框柱600×600,主框梁350×750),以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先于构件破坏。因程序不计楼板对梁的约束作用,实际受力与计算模型不符,所以在模型中将次梁支座改为铰支座, 并配以构造处理; 考虑到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 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所以在计算中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但求使计算模型最大限度的符合实际情况。

  楼、屋盖结构是各片抗侧力结构间传递水平力的主要构件,在计算时作刚性楼面假定进行结构简化计算。实际工程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结构,板厚均在100mm以上,以增强建筑物的平面刚度。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 灾难来临, 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这时候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应该通力合作,前仆后继,在结构设计中要注意“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概念, 体现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时按照各个构件重要性, 为了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在遭受不可意料的破坏力量突然袭来时免遭摧毁, 采用“ 抓大放小”的原则, 让次要构件先去承担灾难。在满足安全的同时,达到经济的目的。为了降低钢筋用量的同时减少裂缝的产生,本工程在梁、板、柱的混凝土和受力钢筋的选择上均采用了C30混凝土及HRB400级钢筋, 并在说明中强调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 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 并注明钢筋替换原则。通过概算,上部结构的含钢量控制在每平米60公斤内,在满足正常使用的同时,也降低的造价。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是保护钢筋不发生锈蚀,并保证钢筋的粘结锚固性能,直接影响构件的耐久性和钢筋的受力性能,在设计时按照新版的混凝土规范及混凝土耐久性规范调整了保护层的厚度, 并正确区

  分同一构件所处的环境条件, 区别对待不同环境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并加大地下部分的柱子截面,在满足其保护层厚度要求的同时, 保证柱子钢筋上下位置的一致性。对于建筑物的非结构构件, 例如围护墙、隔墙、女儿墙、雨篷等, 采取加强措施, 以承受建筑非结构构件传给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非承重墙体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 并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设拉筋, 伸入墙内的长度大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 并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及圈

  梁, 还在楼梯及走廊两侧的填充墙上设置了钢丝网砂浆面层, 但求最大限度减轻地震时的破坏。

  4 建筑单体设计特点和风格

  建筑设计以校园规划为依据,延续其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进一步体现和深化既具有现代气息,又蕴含中国园林文化的生态校园特色,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和共生,设计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自然,尊重环境,结合地形,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性,把建筑立面做得活泼、生动。

  2)建筑形象力求体现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延续性和校园文化气息。创造富有独特个性的绿色园林式校园建筑。

  3)建筑风格注重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把握统一与变化的关系。突出重点建筑,协调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在统一中充分考虑院落建筑群之间的识别性和差异性。

  5结束语

  总之,学校建筑设计完成后,应该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意见。在设计之初,应该安格按照先进的、科学的标准,尽量减少失误。学校建筑设计应从国情、校情、馆情的实际出发,面对现实,着眼未来,真正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发仲;小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及其未来发展态势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叶天松,曾凡文,汉阳一中第二教学楼设计[J].华中建筑 2004(6)

文章标题:浅谈小学教学楼规划设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1421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