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晨跑活动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实验方法,对两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发现,晨跑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结论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晨跑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课外活动的开展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晨跑;身体素质;PWC170
体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体育也逐步摆脱运动教学的模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BlessingDL等经过研究认为,周期性渐进性耐力训练能使青少年身体工作能力明显提高,总皮褶厚和安静心率明显下降,总胆固醇及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明显下降,HDL-C明显增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晨跑锻炼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进行晨跑的重要性,以便为高校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从1999年3月至2000年6月,对我校学生在进行早操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把218名自愿参加晨跑锻炼和210名仅做早操的学生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晨跑组218人,其中男148人,女70人,早操组210人,男126人,女84人。两组实验前均经校医院体检,身体基本健康,经问卷调查平时生活习惯、饮食、营养、活动与休息等大体相同[1],唯实验组跑晨跑,对照组做早操。晨跑距离为1000~2000m。实验时间为3个月。
研究方法询问被调查者一般健康和运动史。身体素质测试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定成绩,身体工作能力采用PWC170(台阶测验)确定,并根据PWC170值计算最大吸氧量[2]。
2 结果
2.1身体素质情况对两组学生实验前后进行5项素质测试。从测试结果(表1、表2)看,实验前两组5项素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过1年多时间锻炼后,两组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晨跑组提高幅度较大(P>0.01),尤其是1000m,这说明晨跑锻炼在提高耐力素质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其他素质的增长。
2.2身体工作能力根据PWC170机能测试和12分钟成绩(表3、表4),可以看出晨跑组男生PWC170值提高最大,由1086kg.m/min提高到了1168kg.m/min(P<0.05),晨跑组男生12分钟跑成绩由2523.9m提高到2900m(P<0.05),早操组没有提高;晨跑组女生由1723.5m提高到1795m(P<0.01),而早操组女生却由1648.6下降到1540m。最大吸氧量,晨跑组男生增加了2.10mL(kg•m/min)(P<0.01),女生增加了0.86mL(kg•m/min),而早操组男、女生分别减少了2.00mL(kg•min)和1.59mL(kg•m/min)(P<0.01)。表明晨跑学生较早操组学生身体机能有了明显改善,身体工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晨跑有促进身体机能改善的作用[3]。
2.3身体发育指标的变化从测试体重结果来看,晨跑组体重变化不大,而早操组体重平均增加了3.4kg。晨跑组肺活量男生增加了500cm3(P<0.01),女生增加了447cm3(P<0.05),早操组男生肺活量基本不变,而女生只增加64cm3。由此可见晨跑对大须生身体发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4发病率与出勤率这是反映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测试期间问卷调查和走访观察中发现,晨跑组每月发病率比早操组少12.34%,其中春天每月要少14.17%;患病天数平均每月少4.5d。出勤率则相反,晨跑组比早操组高2.76%,晨跑组达96.30%,早操组只有93.54%。由此可见,晨跑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3讨论
3.1通过对两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工作能力的测试与比较,发现大学生参加晨跑锻炼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耐力运动可使肌肉中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从而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的能力,经常参加晨跑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益,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晨跑锻炼对心肺功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最大吸氧明显高于未锻炼者。因而晨跑锻炼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3.2晨跑具有不受场地、设备等条件影响的优点,易于推广。但在推广中应明确锻炼目的完全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因此,在锻炼方法上,应注意做到低强度、匀速度和大、中、小锻炼量结合及循序渐进的原则,跑步时的脉搏应控制在每分钟不超过140次,跑距以800~1200m为宜;采用1/3~2/3强度锻炼,效果明显[4]。
3.3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以早操为单一内容的锻炼方法,已不能满足大学生身体成长与发育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增加、更新其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晨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珣译.体制评价—原理、实践和应用[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261-283
[2]王秉彝.体育科研教学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8-152
[3]宋军,彭华国.影响我校女学员长跑成绩的主要身体素质因素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3):206-218
[4]乌若丹.中长跑运动及心血管效应[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8,(4):9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