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论文

所属栏目:体育科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2-02-25 09:28 热度:

  内容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心理调查,深入分析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心理特征,并结合体育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作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高职院校论文;学生论文;体育论文心理
  
  一、前言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入校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一些特有的体育心理特征。在入学阶段,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与中学不同,学生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新鲜感,同时也有充足的时间,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因此对体育有浓厚兴趣;随着学习任务加大,对新环境逐渐适应,一部分学生精力转移,选择了放弃体育;在专业学习以及毕业阶段,由于取消了体育课,使学生失去了和体育的联系纽带,迫于毕业和即将工作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产生了逆反心理。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体育心理特征,采取一定可行性措施,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自主性,及认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特征分析
  1、心理表现论文
  1.1无助心理:
  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体育知识贫乏,对体育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较少,尽管在中学时对体育有较浓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愿意参与其中,但由于学习压力大,以及体育在中学阶段常常被忽视的原因,使学生常常处于相对无助的心理状态中,不知该如何去掌握运动技术,如何制定锻炼计划,以达到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
  1.2求知心理:
  进入到高职院校后,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看待问题的方式也由从前的单方面逐渐改变成综合的多角度、多方式,从而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突显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精神。同时,高考过后的解压以及刚入学时轻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作为条件,渴望从体育里获取不同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
  2、学习动机
  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往往是由于内部需要和外在环境引起的。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不明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主要表现为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体育学习兴趣。这不仅仅是体育学习参与的根本动力,也是与体育学习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1]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表现出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都不同,在体育学习中能否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进行身体锻炼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培养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
  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没有完全趋于稳定,这时的他们在情绪上容易激动,容易产生不安、烦躁、抑郁、易怒、偏执等不良情绪和紧张状态,而体育运动是学生最好的调节自身心理平衡,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方式。
  
  3.1交际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是满足学生交往需求最简单、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2趋群心理:在中学时,学生大多以学习为主,很少组织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进入到高职院校后,惯性心理部分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随着学校开设了正规体育课程、达标体测、课外俱乐部和开展各类团队比赛,学生的趋群心理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相互感染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论文。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学生体育心理的对策
  1、培养体育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和态度
  交际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是满足学生交往需求最简单、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中学时,学生大多以学习为主,很少组织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进入到高职院校后,惯性心理部分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随着学校开设了正规体育课程、达标体测、课外俱乐部和开展各类团队比赛,学生的趋群、从众心理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相互感染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3、创造学习氛围,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能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对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消除紧张情绪,树立自信心起着良好的作用。
  3.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探明其心理特征形成的根源,根据学生心理差异因材施教。对于认真追求体育知识、技能,勇于进取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复杂困难的练习,促使他们的体育水平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增强他们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而对于体育心理较消极,对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缺乏自信和勇气,敷衍了事,甚至厌恶体育的学生,教师要单独辅导帮助,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慢慢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体育学习中态度保持中立的学生,教师可通过注意他们的学习情况,借助于其他他们感兴趣活动的心理动机,迁移到体育运动上,同时通过语言激励等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2]
  3.2及时形成正确评价
  当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看到学生进步就给予鼓励和肯定,看到不足也要当即指出改正的办法,通过对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通过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不足,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改正,再进步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于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至关重要。
  4、培养学生的竞争创新意识论文
  “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是为应对竞争激烈现实社会的必然选择。在体育教育中适时合理运用各种竞赛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对人的改造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生的生命健康运动,而且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4]。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并在考核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顽强的进取精神,树立敢拼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创新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引导、鼓励、设置情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用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有计划、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参与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周密的思维和合理的想象,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是个体在团队等组织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活动。大多数体育项目强调群体的合作性,通过团队训练、比赛、表演等能明显增强团队意识[5]。教师应把握住体育所形成的特定场景和契机,从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将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贯穿到教学过程、竞技体育中,对学生展开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学习体育实践活动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多变的体育心理行为特征。此时,我们通过掌握和利用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祖国需要的专门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会军,蒙万宁.高校体育教学中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
  [2]龙芬.大学生体育心理浅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3]陈荣章.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4]朱虹.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0,9(4)
  [5]朱虹.论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

文章标题: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iyu/1131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