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最直接的方式。认清目前就业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就业培训发展的改革重点,以促进就业培训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就业人员素养和技能,改善就业压力和企业活力。帮助劳动者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为迈向职业生涯做好预期准备。
[关键词]就业;培训;劳动者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经受了多方面严峻考验。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出现回落,企业利润增速下降,大量企业减员,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给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带来挑战。积极应对挑战必须苦练内功,特别是劳动者的素质,激发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提高劳动力就业素质的方式有很多。就业培训是最为直接的一种,也是极为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一、目前就业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培训意识有待提高
就业培训有从业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等等。除在岗培训外,其他培训均是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指导、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训,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尽管培训预期会给个人或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流入,但由于培训是有成本的,而利益具有不确定性。无疑,这将大大打击在岗人员培训积极性,也增加了想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培训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对于就业人员来讲参加培训的支出不能立即转化为就业岗位或提高收入,也抑制了自身培训意愿。
2.就业人员培训意愿多样化与培训机构培训项目设置单一相矛盾
每一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不同阶段对就业的目的看法都不同。就业培训意愿会按不同的就业目的呈现多样化特点。但目前除了在岗培训是企业按自身需要而不是综合考虑企业与个人共同意愿进行的内部培训外,从业前培训大多是20岁之前的年龄,这一群体经济上不独立,思想上不成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权基本上是家长掌握,他们的培训意愿一般也由家长决定。由政府以公益方式进行的培训,由于人力物力所限仅仅就某些项目进行,项目单一,而且频率极低,这使得有意培训人员得不到培训机会,导致无培训意愿。
3.就业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缺乏规范化管理
各类培训机构积极争抢这块肥肉!纷纷以快速取证,保证通过,不过退钱等承诺举办各类就业培训取证班。这里有工商部门、劳动部门正规注册的专业培训机构,也有胡同临摊机构。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扰乱了正常的培训秩序和就业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培训人员的利益,对社会利益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加强就业培训管理,探索培训途径,提高培训效率
1.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增强培训意识
人生的职业生涯是漫长的,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个人不进步就会被就业单位淘汰,单位不进步就会被社会淘汰。与时俱进何等重要与迫切!所以,对就业再就业人员来讲,参加培训必须要有长期打算。培训的长期性依赖于用工单位、培训机构和就业人员各自的培训规划,必须依靠各自规划的融合与实施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2.将培训市场细分,加强政府引导、资金支持与规范管理
将培训市场细分,不但可以加强规范管理而且能大大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要根据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员、不同的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方法。同时,对培训项目、计划及授课人员水平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对有劳动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的机构,对为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而进行的系统教育培训,一定要严防有证无能现象的发生。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苍白的。纸上谈兵是靠不住的,而加大实践力度又涉及到了教学经费的投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就是要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如目前各大院校招收的定向生教育,就是企业按自己所需培养相关人才。定向生除在校学习理论外,定期到企业参加各种形式(观摩、模拟演练、车间实践等)的短时间锻炼,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更使理论得到了证实与升华,也缩短了成才距离。
三、教育机构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学科专业建设要考虑社会需求
学校是专业教育,尽管每个人将来从事的不一定就是学校所学的专业,但专业对多数人今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巨大,而且走出学门的第一步求职往往要求专业对口,所以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就业率的源头。同时,要有超前意识,能够预测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2.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学校应注意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就业能力,现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就是因为缺乏就业素质。由一些年长的有社会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咨询,针对各层次学生实行个性化服务,进行必要的就业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广泛开拓就业渠道
建立学校为主导,各院系为基础,毕业班班主任负责任的就业指导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内声望高、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提前向社会发布毕业生信息,开展毕业生就业远程服务,进行网上双向选择,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管理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金福,刘翠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心理及调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学版,2006
[2][美]詹姆斯•B•鲁尔.郝名玮、章七嵘译.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发展进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国梁,马超.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探讨[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