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历史课的特质,也是历史课的永恒主题。在历史课堂内外向学生传扬中华文明,尤其是从近代的屈辱中汲取教训,从中华儿女探索救国救民的历程中汲取养分,完成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关键词:教师论文发表,爱国主义,历史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春天,总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播种,带来诗意,更带来希望,而今年的春天,更不比寻常。祖国母亲已经走过65个春秋了。65年,弹指一挥间,旧中国的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成过去。今天,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我们的祖国是腾飞的蛟龙!感受着祖国的富饶强大,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在为祖国母亲今天的强大而自豪的同时,更应牢记历史,牢记过去的辉煌,也牢记那曾经的屈辱。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深植于历史课堂之内外。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历史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深植于历史课堂教学之内外呢?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学习英雄人物,强化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报国意识
纵观中国历史,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事迹,他们中有不甘受压迫的农民起义领袖,有勇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有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历史上,教育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如李自成、郑成功、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同时,激励学生学英雄,培养他们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为将来走上社会、报效祖国奠定思想基础。
2、通过教科书中的美术作品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的美术作品既有封页后的彩图,同时还有大量的黑白图片穿插在教材之中。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封页后的彩图《鸦片战争时的穿鼻海战图》、《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的黑白图片等。这些图片虽小,但有的展示了中华儿女在苦难、沉沦中奋起的一腔爱国情;有的再现了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苦难历程。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细细观察,深深品味那些虽无生命气息却处处流淌着丝丝屡屡的爱国情愫的画面,从而很好的提升学生的爱国素养。
3、通过教科书中的诗、词、名人名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能够体现爱国的素材,加以发挥、渲染。如讲到戊戌变法时,在介绍变法的结局最后以“戊戌六君子”被害而宣告变法失败时,可以由学生朗读谭嗣同那段珍贵遗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样在朗读中让学生充分体会谭嗣同那一片报国之心以及他那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4、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古至今我们有许多建筑,有的历史悠久、气势宏伟,如万里长城;有的虽饱经历史的风霜,却依然见证着历史的岁月,见证着民族的沉沦与崛起,如圆明园。在讲解这些建筑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将这些杰出建筑制成精致的图片,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不愧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只是到了近代,才落伍于西方,遭到了他们百多年来的侵略,中华民族也承载了百多年的耻辱。当学生看到万里长城并为她的雄伟壮观而无比自豪的同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去激发学生勇于进取,为国争光;而当学生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涌起一股悲愤之情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导他们不忘国耻的同时,引导他们面对屈辱历史,在发泄我们心中的愤懑时,更应该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历史背后的必然与偶然,剖析我们在历史中所暴露的缺点,不断地探寻今后的发展道路,既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重演,又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就此“中断”。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挖掘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刻苦耐劳、富有智慧,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著称于世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爱国情感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他体现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教学,老师要培养引导学生分辨是非,积极向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倘若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毫无感情,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还怎能谈得上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建我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把热爱祖国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升华为一种思想信念,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教学素材中,学生还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有比其他课程更为明显的特点,他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真正明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三、在历史课堂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把课外的活动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收到潜移默化、入情、入理、入脑的效果。例如举行各种报告会、专题讲座,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开展历史评论活动、爱国题材的演讲比赛、红歌赛,激发学生为国奉献的热情。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亲身的体验历史,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与不朽。比如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评论,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长征胜利周年纪念举行“长征・爱国・奉献”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增强他们为国奉献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坚持不懈的渐进过程,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这些方面入手,把爱国主义教育深植于历史课堂教学之内外,不仅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还能充分展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通过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