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结合大量的事例,分析了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讨论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个人修养、个人职业发展及自身创造力开发等诸多方面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校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些具体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论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的诞生和发展逐步将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缩小的地球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上个世纪60年代《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一书中就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是每个国家在全球化经济大潮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培养具有新思维的创新人才是摆在我国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曾经引领过世界科技的发展方向,我们有过璀璨的历史。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化模式具有标准化、单一化、固定化等特征,注重知识本身的学习,但“知识就是力量”是16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想家培根所言。如何在新世纪、新的世界格局中开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能否重新崛起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大,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具有新思维的创新人才除了过硬的科学素质外,要想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做深、做广,一定要具备良好全面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受一些社会负面因素,如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很多工科院校的教育过于偏重科学素质的培养,忽视、甚至完全漠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文结合国内外多个领域的诸多例子,讨论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个人修养、个人职业发展及自身创造力开发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等院校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些具体途径。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包含很广,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内容都属于人文范畴。我国著名的素质教育专家杨叔子先生积极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倡阅读中华古典名著,杨叔子先生再谈到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提到,人文对科学引导方向,提供动力和精神力量,保证原创性的开拓源头,人文还为科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战场。与此同时,科学可以为人文提供了基础,科学还为人文提供有有力武器。可见,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我国的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在中学时期,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2011的10月,全世界都在哀悼美国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乔布斯代表了科技的创新,代表了追求极致,极致恰恰是艺术的精神,因此乔布斯甚至被誉为艺术大师。乔布斯之所以能将苹果做到如此极致,与乔布斯的人文修养密不可分。乔布斯笃信佛教,喜欢哲学,在20岁的时候甚至到印度潜心研究印度佛教。中国工程院有个书画社,由爱好书法、绘画、摄影、诗词等艺术的院士组成。该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说:“学与艺术是互通的,这也已被很多学者和艺术家阐释过。我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除了互通之外,还是互补和互助的。”在潘云鹤院士看来:“乔布斯的艺术感觉就很好,现在风行全球的iPad、iPhone本身就是艺术品,它更多地胜在人文而非技术因素上。”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有着自己人文方面的爱好,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同时代的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的钢琴演奏的很好。发明莫尔斯电报码的莫尔斯原是一个职业风景画家,因揭示了疟疾的奥秘而荣获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罗斯的爱情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是当时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诸如此类的例子层出不穷,举不胜举。
可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必定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我们目前的教育,特别是很多高校专业知识教育体系是填充式的,很多时候过于偏重科学知识的培养。这些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课堂教育仍停留在知识层面,很少涉及到思想层面。更有甚者,有些在文学、艺术等学科有着自身长处的学生可能在某些专业学科上不太擅长,这样有着其它方面潜力的学生甚至被视为差生。我们应该反思,按照这一模式批量培养的学生可能只能成为一批批娴熟的技术工人。进入新世纪,经济与技术的急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培养出大批的具有思想高度的新世纪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尽管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目前的重要性似乎还未被整个社会和多数高校完全接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将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做到齐头并进是当前很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需要迫切做到的。
三、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以开放的态度,创建百花齐放的大学人文气息
健康、良好的人文氛围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天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学子们。一般来说,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左右,随后的四到五年正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的关键时期里,如果能接触到一些高品质的人文教育的熏陶将受益终生。举办各个领域的高品质的人文报告是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气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笔者曾在东南大学求学多年。东南大学是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校园里一系列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经济、历史,甚至还有宗教及商业界的各类高品质的人文报告层出不穷。笔者毕业后,仍对校园里的很多高品质报告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二)探索、建立完善的理工科课程培养体系
积极探索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建设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大学培养不过于偏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胆先行者,在本科生的培养体系中就纳入了国学教育这门课程。实际上,由于人文学科的多样化,除了国学课程外,能否将我国的民间艺术、中医学、中华武术等合理地纳入大学生的培养体系,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三)建设具有高素质的大学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传播者。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高校的教师队伍还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不排除有些老师片面地追求专业知识教育,忽视甚至漠视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人文素质培养空洞而无意义。这在势必将阻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政府的相关部门、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树立和引导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而进一步建设具有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的教师队伍,让高校的广大教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
(四)从大学走向家庭、社会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人的一部份,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教育都必不可少。而高校教育仅仅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前的教育是基础,童年、小学及中学的接受到的家庭、学校、社会及多元的文化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及多元文化的教育决不仅仅是去生硬地学习钢琴,学习画画或者学习奥数等。因此,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从社会开始,这样进入高校后,特别是进入了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高校后,个人的成长将会是一个升华的过程。相反,如果从小就是在一种应试、逼迫、毫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会在大学后暴露诸多问题。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尽管目前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一旦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逐步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地就会从高校逐渐走向家庭、社会,而后形成良性循环。
四、总结
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认真分析当代教育的经验和不足,反思我们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目前,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的大发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人文素质重要性的基础上,再次呼吁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期待着人文素质教育能逐渐走向家庭和社会,最终形成浓厚的社会人文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冷护基.试论素质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21(3):84-87
[2]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全面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5,10:10-13
[3]金亚文.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音乐教育[J].教育探究,2007,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