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教学方式难以突破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沿用凯洛夫的“五环节、三中心”教育理论,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和“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下,虽力图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是实际收效不大。原因有:1.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到了大学并没有积极去转变。2.学生缺乏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兴趣,关注的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考试,英语课堂上和课堂后都不会主动学习和复习。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大学英语能力考试B级,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很强的愿望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在通过B级考试后,学生就产生了厌烦和放弃学习英语的情绪,也失去了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因此在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比较低。课后的学习也仅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作业,主观能动性欠缺,自觉性不强,所以他们虽不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在抵制传统的课堂的同时又对那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具有很强的依赖感”,[1]自己没有要转变的动力。
二、学生对外语不重视,有厌学情绪
学生忽视外语学习,重视专业学习,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学生来读课文或者是回答问题时,学生拒绝回答,理由是“我不会读,我的英语真的很差”。在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状态差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常把埋怨自己基础差挂在嘴边,这种表现是因为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这些想法源于学生对高考分数差距的认识,源于“我们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不是本科学生”的心理比较。反过来,学生这样的心理和不配合无形中打击了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完成课堂任务,为了不拖延时间,教师只能把整个课堂的主导权抓在手中,最终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参赛中,被抽来进行课堂配合的是本科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优越感较强,在课堂中自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在讨论环节中踊跃发言,想法多样,教学气氛活跃。可见,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配合对教师的教学情绪、敢于采用新颖的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效果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改善教学条件
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和建设经费多数用于建设专业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投入在大学英语教育和设备上的甚少。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仅依靠每周少量的课时,在普通教室上英语课显然是不够的。教学效果有赖于良好的学习环境,高职高专要增加对大学英语教学设备的投入,尽量使用多媒体和语音室,利用图片、音频、影视等资源激发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外语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到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乐趣。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外语对专业是有用的,就要选择适合学生专业和水平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需求、社会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认为“学外语对专业、对将来工作无用”的偏见。
(二)坚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外语水平较低和兴趣不足,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反感却又依赖“填鸭式”课堂教学。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师不能因此止步不前,应当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继续坚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的讲授转向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语言实践的指导者和质量监督者”。[2]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授的内容,设定一些易于课堂操作的任务,如以小组为单位,参照网络上英语网页的制作自行设计公司英文网页;以个人名义给身边的同学写英文邀请函,收到邀请函的学生也必须用英文回复;参照产品的宣传资料,自行设计英文的产品介绍和英文广告词;模拟各种生活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操练和练习等。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操作性较强又比较有趣的活动,这既能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完成,又能够通过团队共同协商、讨论、合作来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教师不做好或不好的评论,只进行启发、指导和监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教师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英语交际中感受到使用、创造语言的乐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去探索、去发挥。合作学习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2]这样一来,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也得到了改善,变成了“教师-学生-学生-教师”的多向模式,具有启发性、交互性和开放性,对于将要踏上社会的学生来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调整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和思维
要想学生在行为上积极参与,就要使学生从心理、思维和情感上参与,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焕发出动力和活力。“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对语言学习者产生较大影响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焦虑和性格等。”[3]动机不同,学习的意愿和态度就不同。对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练习和涉猎英语的相关知识。相比之下,只为了应付考试的学生,在外在压力下学习容易感到疲倦和厌烦,一旦考试结束就容易懈怠甚至停止。上文提到,学生不重视外语学习,认为学习外语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没有用处,有厌学的情绪,有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而一旦考试不及格或者等级考试没有考过,学生就容易产生焦虑,这更加抑制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由此可见,学生只有怀着兴趣和动力来学习,才会学有所获。教师相应的也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思维,不能因为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而失去教学的激情,不能因为学生认为学外语无用,在课堂上不配合就一个人唱独角戏,包揽一切,单向灌输,只知道讲解课本内容,灌输语言规律,死板地讲解习题,略过语言操作练习,只追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思维,不要只是钻课本,而是可以通过依托课本内容,设计角色扮演、模拟对话、课堂讨论和辩论等,改革课本教学内容,自编教材,使其中的内容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把教与学搞得生动有趣。只有教师对外语教学,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情绪和思维转变了,教师才会教得有激情,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愿意学习,学习才会有收获。
四、结语
高等学校外语教师不仅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分析者,还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如何上好大学英语课是广大高校英语教师一直在探讨和努力要解决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外语教学大赛,这既有利于教师通过比赛和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知识水平,又有利于教师反思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利用在比赛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转变教学方式和探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作一个和谐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达到以比赛促进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