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的地域性探索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2-11-12 09:40 热度: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学校的建设,校园的建设越来越来受到重视。 然而校园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却日益消失。本文从在理论结合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校园建筑创作的的地域性思维。

  地域性的核心—因时,因地制宜

  作为一种实践和思维的建筑潮流的“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历史并不很长。当代希腊建筑学者A.楚尼斯和L.勒费夫尔首先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弗兰姆普顿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他总结在建筑设计中的地域主义六要素:

  1)一种边缘性的建筑实践,它虽然对现代主义持批判的态度,但拒绝抛弃现代建筑遗产中有关进步和解放的内容。

  2)一种有意识有良知的建筑思想。它并不强调和炫耀那种不顾场址而设计的孤零零的建筑,而是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

  3)强调对建筑的建构要素的实现和使用,而不鼓励将环境简化为一系列无规则的布景和道具式的风景景象系列。

  4)强调特定场址的要素,这种要素包括从地形地貌到光线在结构要素中所起的作用。

  5)不仅仅强调视觉,而且强调触觉。它反对当代信息媒介时代那种真实的经验被信息所取代的倾向。

  6)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煽情模仿,但它并不反对偶尔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解释,并将其作为一种选择和分离性的手法或片断注入建筑整体。

  学术界在理论层面上关于建筑地域性探讨似乎已经达成某种共识,其核心为走出传统封闭狭隘的建筑地域观,承继现代主义传统的合理内涵,重视场所与知觉体验。其核心是创造性地因时,因地制宜,并且塑造在不断改变的特定环境中的丰富建筑空间形态。

  校园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是指合理利用地形原生态因素,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功能,适应当地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形成建筑,景观,山地有机融合的多样化校园空间环境。

  校园建筑的地域性丧失

  伴随着史无前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城市,建筑,文化等所有领域的现代化,全球化大潮布遍及世界每个角落,世界正快速走向均质化,传统性和地域性逐渐湮灭,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没有差别的单调世界。

  近年来我国教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校园的建设,在校园强调现代化,全球视野的背景下,在近乎疯狂的建设速度要求下,越来越多的新建乃至改扩建校园建筑的“地域性”特色正逐渐消失,追求平面构图形式而忽略了功能和地域环境,设计只是注重建筑表面形式,采用片墙、构架等时尚造型,建筑缺乏内在的个性特征,校园与周边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种无视地域环境和传统氛围的校园建设,其结果是,很多校园空间千篇一律,到处充斥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主义”方盒子,不但使校园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点,也破坏了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氛围,校园建设越来越趋于同化。开敞空间越来越像城市广场,校园绿化越种越像住宅小区绿地,建筑造型越来越像城市综合体,体现学校传统的文脉及文化的氛围越来越少,走在多个学校里却感觉是在同一个校园里。

  校园建筑地域性重塑实践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后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地域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忽略,或只是流于表面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意识越来越回归理性,建筑的地域性又重新被提到重要地位。这种地域性正是前面所提到的批判地域主义--因时,因地制宜,它并非简单的模仿和延续民族、地区文化符号,而是理性的分析当地气候特征、环境和使用功能,并以建筑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将乐一中图书馆及长乐一中图书馆项目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试图运用地域主义思想来引导我们的设计,探索校园建筑的地域性塑造。

  将乐一中图书馆

  将乐县是福建典型的依山傍水的丘陵小城,处武夷山脉东南麓,扼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境内山峰林立,溪流密布,岩溶地貌是本县一大特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将乐素有“文化之邑(yi)”的美称。被誉为“闽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学家、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号龟山)也诞生于此,“程门立雪”的典故代代相传。

  将乐一中图书馆基地位于龟山西侧山坳中的一块错落的台地,南北为龟山的两条山脊,山坳东西方向长且分成若干台地,最西侧的台地最大而且平整,往西逐步上升变小,南北分两个台地,南侧较小.三侧绿树掩映,松涛阵阵,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读书公园。

  设计之初学校要求我们把图书馆建在东侧平地上,且并未考虑山体之间的台地的利用,我们在对场地和校园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应该有一个结合地域要素的整体设计. 为此制定了以下原则和策略

  结合场地特点,依山而建,建筑布局顺应地形自由生长并结合气候特点

  卢原义信在《户外空间环境》中用图底关系研究城市空间,认为城市平面可用黑(实)、白(虚)两部分来识别,而不同的城市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底关系。因此,根据自然环境采取不同空间结构是校园个性化和地域性的首要因素。

  根据场地特点,我们认为建筑应该顺应山势呈U字 形布置,主体建筑往西后撤至东西台地交接处,把东侧的平地腾出来作为建筑前广场,避免建筑入口的压抑感,同时为校园空间塑造一个有活力的交往空间与西侧教学楼庭院衔接.西侧高台地被改造成为一处幽静的读书公园,图书馆的南翼和西侧结合地形高差布置在第二平台,与第一平台的北翼高差约5米,宽敞的大台阶从前广场直达二层架空通道.进入读书公园,建筑的错落布置还大大地减少了土方工程量。

  建筑主体正南北布置,南低北高,朝东开放的布置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日照通风问题,改善了基地的小气候。

  2.空间设计的过程是对场地空间划分和优化的过程,而非重新创建,建筑在这里只是 空间区划的界面,并且是一个通透的界面。这个通透的界面让空间的个性得到了升华,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空间的营造的精华—别有洞天的感觉。

  在基地现场考察时,从东侧平地往西,前面是平坦的临时篮球场,中间是一堵高5米的宣传墙和升旗台,后面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林,绕过宣传墙爬上第二台地,豁然开朗,后面是层层叠叠阶梯状台地,台地上是野生的花草和参天松树。这让我想起陶渊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记》,于是总平布局和空间立意便随之而来。随后的设计中,我们在建筑的中部设计了架空层和平缓的大台阶,把前广场和读书公园用流动的空间连接起来。

  3.建筑造型提取地域元素,塑造书院建筑形象。

  “外部形体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形式和组合情况,又必须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这样以来,建筑形体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建筑的个性就是其性格特征的表现。” (《建筑空间组合论》)。设计努力挖掘沉淀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闽西北建筑形象,灰瓦白墙的建筑风格,不同形态的院落空间,以及马头墙、燕尾脊、月亮门、格构窗花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设计在营造建筑内部空间环境,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外部形体上也延续了这种地域文化特征。通过闽西北民居建筑风格简化、提炼,创造出现代而不失本土特色的建筑风格,立足于地域文化特点,展现有别于其他校园的建筑形象。通过外部色彩搭配,以白色和蓝灰色为主调,局部点缀木本色,来营造灰瓦白墙的建筑风格,格调清新淡雅。通过暖色和冷色的有机搭配,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点缀,并以宜人的尺度及灵巧的形体,共同烘托出校园建筑的时代感与个性特征,为校园文化性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氛围。

  长乐一中图书馆

  在长乐一中图书馆的地域性探索中,我们首先确立了出发点和原则:

  .尊重自然、保留基地内所有的百年古树,传承校园历史文化。

  .利用地势的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体量关系和丰富有趣的内庭院空间。

  .对原有建筑风格的吸纳与融合,延续校园历史文化。

  .自然景观的利用,基地西侧为汾阳溪,结合退河道蓝线10m的距离,设计读书公园。

  其次特别在景观空间处理上强调因地制宜

  .图书馆由三个功能体块根据地势的高差围合而成,形成丰富的内庭院空间。

  .将保留的古树与假山围合作为内庭院的景观绿化。

  .在实墙前、花窗后、小路旁、拐角处等种植高雅挺秀的竹丛或竹林营造书院环境的深邃与 幽静。

  .在东侧临芬阳溪的报告厅底层架空,结合退河道10M的距离,布置读书公园,为莘莘学子提供优美的读书环境。

  戴维。哈维在《纪念碑和神话:圣心教堂的建造》中对圣心教堂的剖析唤起了我们对建筑文化曾经的期望:每个建筑应当真诚的守护那些导致它如何发生,为何愿望的的在场性,守护它所源生的那个日常世界,把它的意义建构在真实而鲜活的现实关系中,此时,它必然是历史的,地方的,开放的,而这正是地域性的本原。在校园建筑地域性实践中,结合项目特有的地域环境特点及设计条件,力图在设计中采取适宜的设计策略,使新建筑以对话的姿态介入到其所处的地理及社会文化中,确保建筑具有场所精神,根植场地,融入校园,才能创造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作品。

文章标题:校园建筑的地域性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eshu/1392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