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文化差异及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所属栏目:人文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1-04-07 08:03 热度:

  摘要:本文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揭示了维汉民族文化在宗教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指出译者不仅要做到语言形式内容上的翻译,还应尽可能地把一种文化信息全方位地传送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才能使译文传神、达意。同时还对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文化的可译性、可译性限度以及处理文化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文化的可译性;可译性限度;翻译方法
  
  1.引言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趋同的过程中其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语际间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重视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内涵。翻译是一种传递文化信息的方式。语言的转化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送才是翻译的实质。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换言之,满足文化等值传递的翻译才能够算做有效的翻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出民族的习惯传统,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层面很大,词汇层、语法层、语境层都会受其制约。因此文化对语际间的翻译而言,其影响之大是不可想象的。那么我们在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时,必然要涉及到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文化转换的标准和目标、文化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等问题。下面我们对以上问题逐一进行讨论。
  
  2.维汉文化差异与有效翻译
  2.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语言都是用以表达文化的,其背后都隐藏着文化内容。因此语言和文化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使语言在其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有着鲜明的个性。
  维吾尔民族和汉民族历史悠久、语言丰富、文化绚丽多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达风格。文化差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维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要求译者仔细分析和推敲词语的深层意思和文化内涵来翻译。只有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作深层、动态分析才能使译文完全深入其文化内涵。维汉两个民族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
  2.2 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每一种文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宗教,它对中国人,尤其是对汉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世界的“老天爷”。而深受伊斯兰教影响的维吾尔族文化中则没有这些概念。伊斯兰教认为“胡大”是创造宇宙万物,主宰一切的唯一真神。汉语的“老天爷”和维语的“胡大”所代表的东西不完全相同,因而在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翻译中稍有不慎,便会出现问题。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含有强烈的宗教文化色彩。例如“借花献佛”、“五体投地”、“一尘不染”、“看破红尘”、“四大皆空”等都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点石成金”等成语的形成则是与道教的神仙人物及神仙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有密切关系。维吾尔语中的(真主保佑)、(净过身的,沐浴过的、净身用的水壶)、(坐静)等语词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的宗教色彩。
  2.2 地域文化差异与翻译
  地域文化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述。汉民族的先民生活的一些地区盛产竹子,汉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子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在创造成语时竹便自然地引起了汉民族的丰富联想,出现了“青梅竹马”、“胸有成竹”、“滥竽充数”、“节外生枝”等与竹文化相关的词语。维语中(沙子开花;铁树开花)、(在头上砸核桃;欺人太甚)、(问的是高山,答的是花园;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等熟语都折射出维吾尔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如在汉文化中牛被视作忠诚、勤劳的象征。人们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成老黄牛,因此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而在维语中常常用牛作喻体用来形容某些呆板、愚蠢的行为或状态。
  2.3 饮食文化差异与翻译
  饮食是民族文化中最具民族性和稳定性的部分。由于不同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不同民族意识,体现在两个民族饮食文化中的差异也很明显。汉民族传统菜肴的烹饪方法十分讲究,名目繁多。而维语表达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只有通过妥协和补偿手段才能同以上动词达到意义上的对应。同样是面食文化,汉维两个民族也各具特色。维吾尔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馕文化。《突厥语大词典》中所收录有关面制食品的词有20多个,其中以馕的名称最多,共有16个。由于浓重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食有关的词语在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中俯首皆是。如:(馕袋子,饭桶)、(囫囵馕,不愁吃穿)、(吃习惯吃的馕,安分守己)、(馕是信仰,无馕遭殃)。用汉语翻译以上词语时,必须处理好文化移植与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弥补语义不对应的损失,只能采取妥协和补偿手段。
  2.4 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是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所以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的文化内容也不相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导致翻译中的“短路”现象屡见不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标题:维汉文化差异及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renwen/813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