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阅读与欣赏诗歌,可以唤起丰富的联想,激发情感的共鸣,充实心灵的遐思,增强审美情趣。
摘 要: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去挖掘理性的(本质的、一般的、抽象的)东西,并且要做到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通讯,诗歌,教学,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教学诗歌呢?对于一个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较高文化修养,又具有较强理解能力的成人来说,品味欣赏诗的佳妙并不很难,而对于一个几乎无社会阅历,年龄只有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来说,要教会他们意境是一件难事。而通过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补充、丰富诗歌里的形象,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感悟。
朗读感悟:诗歌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与是学生走入诗歌意幸免的一条道路,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沁园春雪》教案里朗读训练从字音到节奏、重间、情感,从自读到互读、听老师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生一边用情地读,感受、体会诗歌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一边深入地领会,体验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了诗歌语感。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借助于感情去感染人,给人以美感。饱含激情,富于想象,是诗歌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那么,在鉴赏诗歌时就应该抓住诗歌中的物象,由“声”入“形”,由“形”入“神”,得“神”忘“形”,揣摩感悟诗人浓烈的情感。
尽管每一首诗歌都流淌着丰富的情感,但展现情感的方式各不相同。一类是直抒胸臆。这一类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叶赛宁的《夜》等。另一类是含而不露。这一类诗歌感情比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树》;有的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度角度朗读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
音乐感悟:“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波动,诗歌往往自然地有着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要表现轻松喜悦,诗歌的节奏就明快;要表现昂扬激越,节奏就急促有力;要表现悲哀伤感,节奏就缓慢低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还能使诗歌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具有音乐般的美感。鉴赏诗歌时,感悟其音乐美会加深对诗的理解,并能得到更深切的审美愉悦。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四行组成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杂八字句),于参差错落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音节上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既增加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又将那热烈的情绪蕴藏在诗内,显得含蓄婉转。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梦幻般的美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音乐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可以选取与诗歌意境或感情表达一致的音乐,也可以配乐朗诵,在音乐与诗歌的整合中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表现力,如在《雨说》教案设计中用萨克斯音乐《春风》能量直接地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音乐的情感启发,可以使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情感,音乐的情感启发,可以使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绘画感悟: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的意境是由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有机地结合而成的,因此读者可以借助于“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审美情趣去感悟诗的意境。,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五句话中,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副不同的画面,这些学生也能感受到。现代诗歌也一样,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其中“骑”“ 啊,我多伟大”“俯”“做牛马”是多么形象的画面,奉献者和压迫者的形象对比多么鲜明。在《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设计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绘画表达诗歌,这个过程中仅仅提出供与诗歌题材相关的绘画作品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图画之外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对画面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把再现与表现两种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图画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感受诗画里的意境氛围,使学生产生与之相协调的情感体验。
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 ――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
在《雨说》小练笔环节中,就给孩子们展示《蚕说》:一出世/就啃起那部/碧绿的书/困了,伏在书页上/ 打个盹/打盹,也在做/长大的梦。
孩子们便会踊跃写出形式内容各异的《风说》《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