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通过什么方式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论文导读: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学生家乡景区图,要求学生学习文中某种手法写一段意境鲜明的写景抒情文字。这一步则实现了由语言、认知到智慧技能、情感态度的层递,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家乡对自然的美好情感。阅读教学目标有层次性,但又不能彼此割裂开来,就像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彼此融合的一样。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但又相互融合,共同支撑起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关键词:核心目标,层递关系
一、教学子目标与核心目标的关系
阅读教学好比是一篇主题鲜明的文章,教学目标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教师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来组织课堂。但是一堂课只有短短40分钟,一篇课文常常很难面面俱到地解读,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有一课一得的思想意识。否则课堂就可能“遍地发芽”,但又只能处处如蜻蜓点水了。在一课一得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不妨对文本进行分层解读,在一堂课中设定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这个核心目标是一篇课文呈现出的核心价值,然后在这个核心目标下设定若干个子目标。子目标之间可以是齐头并进的,也可以是层层深入的,他们共同组成课堂的网络体系,对文本实行抽丝剥茧地探究与挖掘,最终实现核心目标。比如必修二教材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教学目标如此设计:①读读课文,说说故事。②仔细研读课文,探讨总结出是什么救了琼珊。③说出小说给了我们怎样的生命启示。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一定的梯度,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小说主题的解读,即关于普通人的生命与爱的命题。目标旨在对小说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只是为实现目标做准备。究竟是什么使琼珊活下来,是常春藤叶,是贝尔曼,是琼珊自己?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充分唤醒学生的思维。从“常春藤叶”看到生命的坚持与顽强,从琼珊病情转折前后对生命的态度看出这位年轻姑娘对生命的信念与爱,更从老贝尔曼的形象中挖掘出平凡人之间最真诚的爱。至此,小说的主题总结概括便水到渠成了。完成教学目标三也就不在话下了。解读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核心目标是感悟人性的光芒、生命中的爱,为更具体的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了两个子目标,即底层穷苦人对生命的信念与爱及普通人之间最真、善、美的关心与爱。从教学内容角度看,子目标的达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小说情节的深入解读与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从课堂管理层面讲,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强化课堂管理行为,使课堂教学行为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单元模块内部及模块之间的层递关系
虽然我们主张一课一得,但我们也强调“得得”相连。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选择,包括在教材和单元中的地位,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就一个单元而言,文本间所承载的核心价值也并非简单的重复。因此我们要挖掘编者的意图,在设置局部目标时考虑好特定的范围与内涵,并注意这些目标的连动与系统。比如苏教版必修二的四个单元是“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编者在“致同学”中明确指出教材编制的意图,让学生思索人生与命运,感受人世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回顾历史思考现实,探索文学鉴赏的奥秘。而第一单元第一模块说明是这样陈述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十六七岁的男孩女孩,正处在思考生命、规划未来、确定人生价值的时期,通过学习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索,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不仅是对自己,更要将这种爱扩大,爱家人朋友,用爱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有深入的认识,使教学目标呈现课文与课文间的层递性设计。层递式教学目标的设置,不管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对教学课堂的管理,还是从学生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对文本的感悟认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把握几个原则。第一,层递式教学目标设置要立足文本、教材的核心价值。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它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重点训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表达力,重点完成教材编制者所要求的语文课教学目标,而可以适当去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如《雷雨》教学,如果把目标确定为弄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还有没有上,而不是通过人物语言分析形象,进而深入揭示人性,那设计教学目标就距离文本价值太遥远了。只有正确把握文本,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来层层深入设置教学目标,才不会在教学中偏离语文学习的轨道。第二,层递式教学目标设置要重视学生习得,立足生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态度以及心理特征,更要考虑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点与愤悱点,设定深浅适中的目标,并且灵活机动地按照课堂实际调整教学节奏。不重学生习得,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只能是教师唱的一曲独角戏。第三,层递式教学目标设置不等于目标套牢型,还要关注课堂的“生成”。2012年12月18日,笔者结束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的教学,而这天恰好离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还有三天。让学生谈了学习文章的感受后,笔者及时地抛出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假如你的生命只有最后三天,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都知道末日船票的传说,课堂反应比预想的强烈。在一番思索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珍爱,对亲人朋友的感恩之情。教师这样处理这个“意外”,利用这个“生成”的问题,真正将语文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不该是静止的蓝图,更不该是僵死的教条,它应该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动态的过程,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也就是说它是生成性的、动态性的。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就“生成”的问题搭建桥梁,重新解读课文,并最终回归到核心目标问题的探讨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达成预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