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应用素质的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份,应用型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多视角的横向联系,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其多功能的教育价值早已是众所公认的事实,它已成为学生观察了解社会、认识评价社会的一个窗口。
关键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主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激发兴趣就是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使学习成为内在的需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我向学生宣布:“你们随便说一个数,我不用除,就可以马上说出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学生马上带着高涨的情绪学习、思考,当发现老师的话得到验证时,个个感到惊奇并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急于想知道它的秘密所在,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他们定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能牢牢记住。接着,我又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能被5整数的数的特征和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在思维方法上是一样的,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布置学生在课后去探讨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看看哪些同学是“探索者”、“发现者”,让兴趣成为产生追索新的知识的动力,教学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主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前面学的每一个知识都在为后面要学的打基础,就好比连环圈一样,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和前面相连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结构。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比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当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后,我又问:“既然比同分数有关系,分数又有这样一个性质,那么比是不是也有这个性质呢?”从而使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一找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再把这两个性质同商不变的性质比较一下,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结构后,知识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运用自如而且永不遗忘。这样,学生能在不同中找到相同,在联系中找到区别,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推理和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条件,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教师的培养,并且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比如在开始时,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我就每节课都留点质疑的时间,并且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说,你们如果不给我提出问题,我可就要给你们提问题了。教师提出后,学生就会琢磨,我怎么没想到呢?当学生回答出你的问题后,你再追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就起到了发动学生多疑好问的作用,实际也是在教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疑,这样学生才会得到启发,才能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里的“值”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值”这个字而不用过去的和、差呢?“0”为啥不能作除数?为什么“方程”中的等号必须写在中间而不写在前面呢?等等。实践证明: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越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也就越强。
二、引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1、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份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
3、数学的能力弱(不善于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的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学生,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呢?
拓宽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一科学论断在这100多年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美国学者道恩斯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出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并定名为“改变世界的书,”其中就有10本直接应用了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以上这些内容,其效果应该比介绍某一数学结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有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至臻完善的境地,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