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文发表新HSK大纲轻声与教学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4-10-18 14:58 热度:

  轻声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重点与难点。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专论轻声始于对留学生习得轻声词范围的研究,较早的一位研究者米青,于1986年发表《普通话轻声教学刍议》,主张限制普通话中的轻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缩小轻声词范围。其后汉语二语学界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轻声标注等不同方面,探讨面向各国留学生的汉语轻声教学。

  摘 要:轻声是留学生习得汉语的难点,也是执教者的教学难题。初步统计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简称新HSK)大纲词汇中的轻声词语数量,考察轻声在一至六级的分布并对大纲收录轻声进行分析,从教学的角度评议大纲轻声词规范,探讨利用大纲实施轻声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中国论文发表,对外汉语教学,新HSK大纲,轻声规范与教学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09年11月正式推出其编制的新HSK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实施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分级词汇为教学提供依据和目标。轻声使用范围广、频率高,既是学生习得难点,亦为教学难题。本文拟统计、分析轻声词语在大纲的收录与分布情况,结合汉语本体的轻声研究成果,探讨运用大纲实施轻声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轻声及其规范原则

  汉语轻声本体研究始于上世纪,迄今已有90余年,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轻声实验贡献很大,值得对外汉语领域的轻声研究者学习和借鉴。张燕来(2009)指出,对外汉语教师中存在着对轻声基本问题认识模糊的现象,呼吁对外汉语轻声教学必须关注轻声本体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轻声性质――变调,轻读

  从声调角度而言,轻声属于失去原调而随其前字音高变动的特殊变调;从其语音形式角度而言,轻声音节表现为轻读/弱读。上世纪80年代,林茂灿(1980)、林焘(1985)、曹剑芬(1986)的语音实验,证明了轻声属于变调而非第五个声调。而对外汉语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仍称轻声是汉语五个声调之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随轻声本体研究的成果而发展。

  (二)轻声范围――廓清界限

  汉语有多少个轻声词语,向来争议不断,症结在于未能依据轻声性质确定其范围,使得轻声词语数量众多(《现代汉语词典》1732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545个),汉语方言区的人学起来都困难,何况是留学生。

  1.与轻音区别开来。轻声和轻音的语音表现相同,都轻读,但轻声的轻读是稳定的,如“石头”,无论在语流中如何强调,“头”仍轻读;而轻音的轻读不稳固,当语速放慢、强调该词时,轻音就恢复了本字调,如“想一想”的中字,慢速读时,“一”按照连读变调规律读作去声。轻声必须轻读,轻音只是相对的轻读。(朱宏一,2009)

  2.与可轻声区别开来。轻声是否轻读,与意义、韵律相关,如“东西”当“物件”讲时,“他们不分东西”若不轻读末尾音节,听者就会误以为是另一个意思“不辨方向”;又如“豆腐”只有后字轻声的读音,它没有不轻读的语音形式,若“腐”读作上声,则听起来生硬、别扭,不符合汉语语音韵律,不是“汉语腔”。以上两例都属于必读轻声。

  被称作“可轻声”的词语则可两读,如“佩服”“聪明”“应付”,后字既可以轻读也可以读该字的本调,都是普通话的正确读音,且对意义没有影响;这些词语当划出大纲轻声范围。

  在“可轻读”这一点上,可轻声和轻音属于同类,它们都不应存在于大纲轻声词语之列。

  (三)轻声发展――衰减趋势

  语音随着社会变迁而处于动态发展中,据高景成(1959)、劲松(2002)、刁晏斌(2010)等的研究,轻声呈不可避免的衰减趋势:数量不断减少,由轻读向不轻读发展。陈刚(1985)注意到一些双音节词后字轻声读作去声,王旭东(1992)和刁晏斌(2010)通过调查证实了这种现象,称之为“轻声去化”。

  综上,从教学角度出发,对外汉语轻声需遵循的规范原则包括:①对轻声性质的坚持――它属于特殊的变调,语音表现为轻读;②对教授必读轻声的坚持,将轻音、可轻声划出必学轻声范围;③轻声词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吸收动态发展的研究成果;④减少、消除与《现代汉语词典》所收轻声、《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的分歧。

  二、新HSK大纲轻声词语分布情况及分析

  (一)轻声词语分布

  1.大纲轻声词语概况

  单音节:单音节轻声词有11个,它们不能单独发音,都属于虚词,如结构助词“的”,动态助词“着”,语气词/语气助词“吗”。

  双音节:汉语轻声词语绝大多数是双音节,大纲也不例外,共有246个,包含词和短语,前者如“爸爸”,后者如“随着”。

  多音节:均为习语(固定短语)或自由短语,三音节轻声词语有27个,如“巴不得”“不客气”;四音节的1个:“不好意思”。多音节词语占大纲轻声词语数量的近10%,多为习语或大于词的短语,如巴不得、不由得、不客气、打官司、了不起……以具有整体性的“组块”的形式出现于词表,方便留学生交际时直接使用。

  2.轻声词语在大纲词汇各级的分布(见表1)。

  表1:新HSK大纲轻声词语分布

  大纲词汇从一级的150词到二级的300词,从二级的300词到三级的600……从五级的2500到六级的5000,词语数量有规律地逐级成倍增长(四级到五级增加了一倍略多),轻声的增长幅度低于词汇量的增幅,具体表现为轻声词语数量在相应的词汇总量中所占比例由一至六级逐级递减。

  表1显示大纲词汇中,轻声在初级水平阶段所占比例甚高,一至四级均在10%以上,其中一级超过了20%,二级接近20%。新HSK一至三级为汉语入门测试,四级对应于旧HSK的基础级,可见轻声习得在基础阶段的重要性以及教学重任。

  (二)大纲轻声词语收录分析

  1.确定无疑的轻声   第一类,有规律的轻声。绝大部分的语义虚化的虚词或者词缀/词尾、名词后的方位词以及重叠式称谓名词和重叠式动词后字都轻读。

  1)带“子、头”等后缀的轻声词,词缀轻读。

  -子:包子、鼻子、帽子、孩子、小伙子、一辈子……“-子”在这类词中数量最多,共54个。

  -头:骨头、罐头、馒头、木头、拳头、舌头、石头、枕头,共8个。

  -们: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咱们,共5个。

  -么:多么、什么、为什么、怎么、怎么样,共5个。

  -巴:尾巴,共1个。

  -乎:在乎,共1个。

  2)虚词(主要是助词)轻读,在词表中的形式有二,一是不能单独发音的单音节助词:啊、吧、吗、呢、呀、的、地、得、着、了、过,共11个;二是“实词+助词/词尾”。

  -的:别的,共1个。

  -得/不得:记得、觉得、免得、值得、显得、来得及、不由得、巴不得、怪不得、恨不得、舍不得,共11个。

  -着:本着、接着、随着、意味着,共4个。

  -了:除了、算了、为了,共3个。

  3)重叠式称谓名词和动词,后一个音节轻读,大纲有13个称谓名词:

  爸爸、弟弟、哥哥、姑姑、姐姐、舅舅、姥姥、妈妈、妹妹、奶奶、叔叔、爷爷、太太;1个叠音名词:娃娃;1个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词:谢谢。

  4)较有规律的还有“不”和方位词轻读。

  a.三音节词语的中字“不”轻读:差不多、对不起、看不起、来不及、了不起、忍不住、受不了、说不定、要不然,上文4个“-不得”中的“不”也与此同,合计13个词语。

  b.名词后的方位词“边”“上”:右边、左边,2个复合方位词;早上、晚上,2个表时间的短语,这4个词的末尾音节皆轻读。

  第二类,具有区别意义、词性、语法单位、语体色彩等作用的轻声:“轻声-非轻声”对应,轻声词尾必须轻读,如果读原调则有可能产生歧义,大纲中有以下12个。

  别人(人称代词,区别于名词及其意义)

  本事(本领,区别于文学作品所据的故事情节之义)

  大方(与“小气”相对,形容词,区别于名词及其意义)

  地方(表处所,区别于与中央相对的基层之义)

  地道(好,够标准,形容词,区别于名词及其意义)

  东西(物品,词,区别于短语及其意义)

  多少(疑问代词,区别于名词、副词)

  公道(公平合理,形容词,区别于名词及其意义)

  妻子(男子的配偶,区别于妻子和儿女之义)

  人家(代词,区别于名词及其意义)

  斯文(没有辨义作用,轻读后字时带有口语色彩,区别于书面语色彩)。

  运气(好运,名词、形容词,区别于动词及其意义)

  第三类,不规则的轻声,不能用类推方法获知其轻读与否,分为以下两种:

  1)在大纲中有以下各组词,结构相同或相似,含有相同语素,但有的是轻声,有的不是,没有规律。下列各组――前,词的末尾音节轻读,――后的则不轻读。留学生习得此类轻声困难较大,学习时首先要记忆哪些该读轻声,哪些不读轻声。

  别人――本人、当事人、敌人、法人、夫人、个人、工人、客人、男人、女人、私人、行人、主人

  出息、消息、休息――利息、信息、作息

  打量、商量――较量、尽量、力量、能量、数量、质量、重量

  福气、和气、客气、力气、脾气、小气、运气――喘气、风气、服气、勇气、语气

  格式――方式、公式、开幕式、款式、模式、形式、样式、仪式、正式

  还是、要是――但是、凡是、可是、于是、总是

  护士――博士、女士、人士、绅士、硕士

  任务――财务、常务、公务、家务、事务、业务、义务、职务

  先生、学生――医生、研究生

  2)一些常用的习惯上第二音节轻读的口语词,这类词只有轻读,没有不轻读的读法,其轻读是习惯上的,没有规律,需要逐一记忆,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汉语方言区人,习得该类轻声都困难重重,词表要尽可能将之一一列出,给出可供查询读音的依据,故词表中它们的数量较多,约占了大纲轻声数量总量的40%。如:

  巴结、包袱、部分、苍蝇、窗户、称呼、打扮、打听、灯笼、豆腐、耳朵、恶心、含糊、姑娘、讲究、戒指、宽敞、逻辑、嗦、告诉、功夫、规距、合同、快活、困难、朋友、时候、师傅、舒服、疏忽、事情、态度、挑剔、喜欢、消息、眼睛、月亮、运气、扎实、帐篷、折腾、主意……

  有的双音节轻声词大纲没有列,而是直接列出由它们组成的短语,使之能直接理解和使用,可避免留学生出现组词搭配错误。如:

  打官司、打交道、打招呼、没关系、糖葫芦、行李箱、做生意、不好意思。

  2.两可的轻声

  即可轻声。大纲有6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同)标作可轻声:玻璃、聪明、佩服、葡萄、孝顺、应付,它们是否轻读,均无辨义或兼区别词性/语法单位、标示语体色彩的作用。

  3.非轻声

  媳妇,《现代汉语词典》后字标作去声,它还有另一发音――“妇”儿化兼轻读,但词典中标明这是方言读音。故大纲词“媳妇”不应是轻声词,其后字若在语流中轻读,属于节奏轻音。

  (三)注音瑕疵

  个别轻声词的标音,前后不一致:

  关系(去声),没关系(轻声),词与短语标音不一致。据《现代汉语词典》,“关系”是可轻声,有去声或轻读两种读音;词典中“没关系”的尾字未标调,读轻声。可将“关系”的注音改为轻声,以保证前后一致。

  还是:三级、五级标去声,四级、六级却标了轻声。   值得:四级标阳平,五级、六级标轻声。

  同一个词在不同级别,标音不一致,盖校对之遗漏。

  三、轻声教学之大纲运用策略

  (一)从教学的角度看大纲轻声规范

  轻声词有定、有限,才便于教学,大纲收录轻声要考虑学习者的特点。

  1.必读轻声的词语

  1)辨义轻声。轻读与否意义不同,虽然区别意义的同时兼有对词性等的区分,但就学习者而言总是先从意义入手。大纲里“地道”“东西”“大意”等词作为轻声,是对应于各自的非轻声的,且都是常用的词语,因此,建议大纲将这些具有辨义作用的词语列作“轻声-非轻声”对应形式,或附说明。

  2)规律之内的语法轻声。词缀、助词等读轻声,具有标示词义或改变词义、词性等语法功能。这类轻声规律性较强,而大纲在语法里只写了语法点,如一级语法部分在代词词类下列举了人称代词“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在助词词类下列举了结构助词“的”和语气助词“了”“吗”“呢”,在疑问句句型下列举了语气词 “吗”“呢”;二级、三级语法均在助词部分介绍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但均未提及它们的读音。建议大纲在语法部分对此可类推的轻声略作说明,并在单个助词上方注读音(不标调)。

  3)无规律的轻声。口语常用的无规律轻声属必读轻声,因为它仅有此一读音。但因其无甚规律,是轻声习得的障碍,留学生作为特殊的学习个体,习得无规律的轻声负担甚重,自然数量越少越好,即使目的语环境中,汉语母语者也趋于轻声不轻,故建议大纲尽可能吸收本体研究的成果,减少这类词的数量(见下文)。

  2.可轻声和轻音

  排除大纲中的可轻声和轻音,缩减轻声的数量。大纲对可轻声处理较好,可轻声多注为非轻声,而可轻声“值得”标轻声则便于与其他10个“-得”词规律一致,均能从学生习得角度考虑。

  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削减

  如前所述,玻璃、聪明、佩服、葡萄、孝顺、应付都是可轻声,读作非轻声亦正确;媳妇,后字并不是轻读音节,建议大纲将这7个词改为非轻声。

  2)根据学者研究结论削减

  a.有些词属于轻音,应依照学界研究,将之划出轻声范围。其一,朱宏一、钱学烈(1991)都论证了三音节中字“不”可恢复读原调,不是轻声而是轻音:A.“差不多”“看不起”“来不及”→不(去声),B.“可不是”“说不定”→不(阳平),二者皆与“不”连读变调规律一样;C.“巴不得”“怪不得”等,习用语凝固性强,“不”读音虽轻短些,但并未失去本调。汉语母语者《口语测试指导用书》(2011:P66~67)也称包括“V不V”在内的这类 “不”读得近乎轻声,调形仍是阳平或去声,只是短而模糊了,与词缀“-子”“-头”失去原调而轻读的性质完全不同。其二,名词后的方位词“上”与上例 “不”一样可恢复读本字调,也属于轻音。按照学者的研究,大纲可减少“~不~”13个、“~上”2个,共15个轻声词语。

  b.据对使用情况的调查,有些轻声发展为可轻声或非轻声,应依照调查结果,将之划出轻声词范围。据刁晏斌(2010:P24~26)调查,北京及京外年轻人口语中,轻声不轻现象相当普遍:A.轻声读本调,如,脾气(去声)、主意(去声)、骨头(阳平)、朋友(上声)、格式(去声),其中“格式”有高达90%以上的受调查者不读轻声;B.即使轻声中最核心、最稳定的语法轻声词,也已变化或正变化为不轻读,如词缀“们”(我们)重读、阳平;③名词后的方位词不轻读。按照学者的调查数据,大纲可减少10个轻声词,即习惯轻声词5个:脾气、主意、骨头、朋友、格式,后缀“-们”词5个: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咱们。共削减轻音/ 可轻声词32个,约占大纲轻声的11.22%。

  (二)从教学角度对如何应用大纲的建议

  大纲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依据与指导,为有效运用大纲,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教轻声的语体色彩和适用范围,让学生清楚轻声具有口语色彩,只在语流中出现,若遇到异读词当根据语体选择读音,如大纲轻声“斯文”。

  其次,教轻声的语法语义功能,虽大纲未列出,但教师备课、讲授应列出轻声与非轻声的对应,如:包(动词)――包子(名词),可举例:包包子(动词+名词宾语)。又如:东西(物件,名词,“西”轻声)――东西(方向,短语,“西”阴平),让学生明白根据语义去选择轻声的轻读,且必须轻读,否则会引起歧义。大纲里“故事”“孙子”“正经”相对的非轻声语义,不是现代汉语常用词,则不必教。

  再次,教轻声规律,如词缀和助词等虚词在词语中的轻读,词表无需穷尽列出,教学时授以规律,事半功倍,如虚词“的”→我的、你的、她的、爸爸的、妈妈的、中国的、北京的、故宫的……又如词缀“子”→桌子、椅子、筷子、勺子、饺子、包子……教师只需提醒学生类推时注意例外。轻声数量最多的是双音节,其中带“子”缀的轻声最多,在新HSK大纲约占20%,因有规律可循,数量虽多却不难掌握。

  最后,教习惯轻声,对此强调有二,一要强调“必读”,如豆腐、衣服等,轻读是唯一的读音,没有非轻声的读法;二要强调记忆,习惯轻声因为不规则,习得起来很不容易,难在要先记住它是轻声词,再按照轻声变调去发音,教师需对学生提出一一记忆这些轻声词的要求。

  据笔者教学所历,轻声习得偏误多数在于轻声词没有轻读,学生通常的困惑在于判定某词是否是轻声,轻声音节不轻读(即读本调)的错误居多,罕有将非轻声音节错读为轻声的现象,所以,记忆必读的轻声是读准轻声的前提之一。

  至于可轻声,学生轻读与否,皆判定为正确;教师无需特意教学,若有学生对此提出问题,再对其作介绍。

  参考文献:

  [1]米青.普通话轻声教学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58~64.

  [2]张燕来.对外汉语的轻声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

  (6):62.

  [3]林茂灿,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

  (3):166~178.

  [4]林焘,王理嘉.北京语音实验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71~92.

文章标题:中国论文发表新HSK大纲轻声与教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320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