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教育期刊投稿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思考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4-09-22 16:21 热度:

  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一项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能否成功运行,与是否建有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厘清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主体的基础上,阐述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核心教育期刊投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

  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一种趋势。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优秀的实践范例。但是,由于缺乏长效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出现了很多“表面化”、“短期化”的合作现象,制约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深入而全面的开展。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对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有效指导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践,提高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内涵

  所谓课程开发机制,其实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是指为开发符合企业工作实践所需的课程,并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企业、课程专家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手段及方式的总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课程开发的主体、由主体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结构、结构所发挥出的效能及运行的基本路径。由于地区之间、地区和行业之间、地区和企业之间、地区和院校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异,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规模大小、程度深浅、内容宽窄、类型多少等方面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很难建立一个通用的模板。但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至少应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这些机制相互关联,并在共同协调作用下解决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的不规范、短期化、离散化等问题,可使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持久化的轨道。

  (一)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课程开发机制的关键和核心。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应该包含三个维度:一是由谁开发,即要回答课程开发的主体结构;二是开发什么,即要回答课程开发的内容;三是怎样开发,即具体回答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开发主体:从单方走向多方 摒弃以往学科课程开发范式中教师是单一课程开发主体的弊端,将影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个方面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见图1),使他们各自在课程开发中承担不同的权限和责任,同时四者之间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交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态势,保证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质量水平。四方主体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与学校、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三类双向互动关系,其中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核心。详见图2。(1)学校层面。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组织者、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者、课程信息反馈的收集者、课程改进的主持者。其中,校长是课程开发的决策者,其办学理念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特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参与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制约着课程开发的进度和效果。(2)企业(行业)层面。企业(行业)在高职课程开发中承担着课程设计的参谋、课程实施的助手、课程评价的主角等重要角色。主要是由企业专家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发挥作用,他们是课程开发的建议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其主要职责是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为课程开发工作提供真实的岗位内容和必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为课程开发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提供咨询。(3)政府层面。政府是课程开发的推动者和协调者,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另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等,调动企业(行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开发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 改变从某门课程的角度出发静态地、直线式地开发课程的弊端,注重从专业的角度来统筹考虑课程开发,从课程体系的角度统筹实施课程开发。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开发三个关键环节,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内容编排的多方式、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多方位开发,形成课程开发系统化。

  开发路径:从探索走向规范 确立“一桥梁、二论证、三阶段”的课程开发流程,使整个课程开发的程序、环节有序进行,保证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一桥梁”是指通过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和行业(企业)中架设桥梁,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沟通、协调。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指导委员会的成员都应包含企业或行业协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管理人员。“二论证”是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经过两次论证,即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和课程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设计层面的论证,其职责是研究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课程设计层面的论证,其职责是审核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并参与课程的实施、评价和改进。“三阶段”是指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改进三个主要阶段(见下页图3)。(1)课程设计。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与行业企业合作,从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编制、课程实施方案编制、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等五个方面开展课程设计,开发出一套科学的课程文本,使学校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2)课程实施。与行业(企业)合作组织实施教学,紧贴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修订课程文本,调整课程教学方法。(3)课程评价与改进。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评审人员由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等组成;增加评价环节,从对授课计划的检查评价扩展到对计划实施过程的评价,从课堂教学评价扩展到基地教学评价;改革和创新评价方式,高职院校教师和课程专家主要评价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培养目标、课程与目标的一致性、课程结构等,行业协会专家、企业专家主要评价课程的操作性、适切性、条件性和课程效果。   (二)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课程开发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合作的动力来源于合作领域内的总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动力源于高职院校对高质量人才的追求和行业(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这两个追求通过课程这一焦点连接,将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四方的利益捆在一起,通过优势互补而达到共同发展。

  地方政府出台统筹政策,驱动行业(企业)、学校参与课程开发 地方政府牵头设立适当的机构,联合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开展课程开发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直接介入管理、组织与协调环节,通过建议和评价,利用监控、约束与强制手段保障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减少可能的摩擦,以提高合作开发课程的效率和成功率。

  高职院校创新教学制度,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一方面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使其具有课程开发的动机和意愿;另一方面,要把行业(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共同体,积极主动地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联系沟通,将课程开发中的一些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企业)承担,让行业(企业)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

  行业(企业)依法承担义务,鼓励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 行业(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认识到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不仅是对高职院校的帮助和支持,还是自身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选派合适的技术人员参加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为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提供咨询。

  (三)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课程开发机制的约束和保障。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保障机制的建构应该从制度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考虑,促进校企合作的基础更加稳固。

  制定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合作的硬约束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与合作行业(企业)四方联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机构中再设立若干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协调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各环节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在合作中实行奖勤罚懒、优胜劣汰、鼓励发展的制度,在人员、分配、管理职位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的考核、评估、监督和约束的保障制度,做到考核准确、评估合理,形成监督有效和约束有力的管理格局,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顺利开展。

  加强情感交流,形成愉快合作的局面 搭建起“携手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坚持校企高层定期互访、中层之间经常走动以增进校企之间的情感融通,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通报、妥善处理,以增进校企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吴刚平.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J].教育研究,2000(10).

  [3]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0(30).

文章标题:核心教育期刊投稿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285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