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是工科教学中两门重点课程,这两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很多内容不太具体、较为抽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反映较难讲清楚;学生在理论学习时,也比较难于理解。
关键词:工科教学;教具;理论学习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是机电工程系的工科类专业必修课,均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相关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综合能力。
当前,国内工科类高校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的教学,逐渐发展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并重的状态,各地院校都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试验。
鉴于目前社会上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高和需求的具体现状,我们在思考如何缩小差距,使工科教学办出特色,如何进行突破。我院从工科教学中实践中决定从《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这两门课进行改进。
通过实际调研,考虑到工科类相关专业发展方向的现实状况,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1.进行教具的制作、用于辅助教学。2.提供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加工制造的实践条件。3.充分发挥实训车间的作用,提高利用率。4.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进一步扩大和细化具体工作。5.逐步形成我院独具特色的教学小环境。
二.结合实际教学中疑难问题,为教改确立明确的方向
(一)立足和出发点:
1、在有效地结合工科类研究型大学的理论知识,及应用实例基础上,认真研究独立学院,工科系学生的学习现状;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课程里难点,设计制作相对应的教学教具。降低教师讲解难度,提高学生感官认识和理解程度,同时,也是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查阅参考资料,借鉴教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选用适用的实例,让学生参与实物教学教具的设计和制作,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加与课程相对应的新型教具模型、复杂材料成型模型的设计和加工制造,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二)教改的目的:
1、进行教学教具模型制作,完善机制专业和材料成型设计专业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2、结合理论课程,完善和丰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
(1)在丰富、完善《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的课程体系的同时,根据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该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的理论基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2)补充常用机床夹工装、新型构件及复杂构件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3)以机械设计为主导,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液压传动等类别的教具设计与制作。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这类专业课具体做法:首先要求专业教师,接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总结相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例,整理作为一手资料,并提出具体的教改方案,通过教研会议集体协商,总结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经验,查找和探索疑点难点,收集如何解决方案、相应文字资料和实物图片资料留下备用;
三、具体实施
1、充分利用工科院校拥有的实训设备,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教学创新设计,使教学资源的利用进一步优化。
2、结合上实践实训课的机会,有效的将《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内容相联系。既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
3、通过实践教学的创新设计,有效地使用专业软件,加强学生CAD和CAE软件实践应用能力与分析能力,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实际动手能力。
四、具体教学实践及教具制作
申请相关材料费用并购置相关物料等,做好前期工作之后,广泛深入发动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以一小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实训教师指导为辅,以传帮带的方式开展。
第一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教具的图纸设计如:模架体、棘轮机构、间歇转运机构等。
第二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设计》的加工制作如:教师带领学生现场施工、学生自己组织加工、成型后组立成图纸要求的形状等。
技术支持:
1、充分利用院系现有的专门机械和材料成型师资教学队伍,自主设计相关教具;
2、合理安排使用已经现有的金工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等设备,自行加工。
具体切入: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有目标、有面向、有原则、有突出。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制造业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本区域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具体做法有: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3、坚持工学结合、课堂模拟企业生产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理论实践结合,加强实践环节
以我院独有的与专业相关社团组织:“现代制造协会”成员为主力骨干,在09级全员机制、模具专业中推广。
(二)以增强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组织教师深入研究的分析:一是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二是应用型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三是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具体做法是:
1、针对制造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性知识和技能确定为核心技能,设计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2、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专业方向性课程模块。
3、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及专业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本着“实验、实训、实用”的原则,始终将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作为专业建设的大事来抓,补充设备扩充完善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2、校企实训条件的建设。
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学院、企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和教学大纲等,采取校企产学协作一体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有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专职教师直接指导工作;
(1)发挥工科专业办学及校企公司实力强的优势,将课堂建在校内企业,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实训基地,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及将来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式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加工生产现场,实地讲述零部件加工线路和工艺流程,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实践课参与课程建设,通过专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专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专业技能要求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修订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实用型能力培养,专业综合包括实践课程新体系。
(4)以校内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在岗实习2-4个周,由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通过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实行综合学习;模具抽象化的形状,通过加工成型实体化;由不懂加工工艺,通过实践对步骤总结和提炼得出结论;解决了加工工艺和工艺文件制订。
其间,充分发挥以我院独具特色的专业社团组织,现代制造协会兴趣小组为主,分成各个小组为单位展开;锻炼了学生自控和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同时,让教师通过接合理论课堂教学,采用所生产加工的教具辅助理论教学;两门课程内容互相支持、相互映正,模具模型加工很好解释机制工艺许多问题,机制模型制造时,解决了许多模具成型方面的问题。
论文结束语:
综上论文所述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新的改革举措,这次教改实验,也是我院教学改革实践中,作出的一次重要实践探索;特别是如何促进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使用,在通过做了实践探索尝试后,并获得出一些宝贵经验;将有利于未来工作和学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课程领导研究述评[J]教育学报2006.2(3)
[2].刘理韦成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动力机制问题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3].于传海《转型期的多元化人才成长教育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