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引入了文化的概念并叙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分析了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进而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对语言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来,是在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
表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必然会出现误译。据调查,我国的大学生所掌握的英语文化知识和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之间存在很大落差。所以若想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就要让他们了解双语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这样翻译过程就不仅仅是双语在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文化层面深度意义的转换,从而促使两个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翻译与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审美、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故对于同一实物的感受和因其产生的联想也不同。在文化差异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差异
“红色”在西方人心目中总是和殉难和流血联系在一起,而汉语中“红色”总是和“吉祥”、“喜庆”联系在一起。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时把“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怡红院”变成了“Green Delights ”。但在《红楼梦》中,如红学家指出的那样,“红”是这部小说的主色,也是与主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怡红院的基本颜色。可以说,“红”不仅与主人公宝玉密切相关,而且与整部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红色在这里还特别暗示着爱情。由于绿色在西方除了希望、自由和欢乐的象征之外,还有“不成熟、无经验”之意。霍克斯把“红”替换成西方人喜欢的“绿”,失去了汉语“红”的文化特征,很容易使读者对原文产生误解,会误以为作者用“Green Boy”暗示主人公的缺乏经验和不谙世故。
(二)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如 “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与西方相对,冯友兰曾说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国人的思想里没有“我”的自觉,既是没有把我和非我分开,对外界自然的态度是随其自然。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三)文化历史背景差异
美语中Watergate原意是“水门建筑群”,现在指“水门事件”(在那里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曾发生导致前总统尼克松辞职的窃听事件)。中国此类典故就更多了,例如“败走麦城”(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四)传统观念差异
“dog”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喻义恰好相反。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lucky dog (幸运儿)。这些比喻性词语中的dog是褒义的; 而汉语里 “狗” 则与贬义词联系在一起。如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英汉两民族传统观念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不同喻义由此可见一斑。
(五)宗教信仰差异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但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希腊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对西方语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为了收服民众,基督教便作为一种超越王权的神力应运而生,欧洲的语言也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六)地理环境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在中国形容人花钱大手大脚用“挥金如土”, 因为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翻译成英语却要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曾经盛极一时。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其实是对春天的歌颂,西风指的是春天的风,在中国东风指的是春天的风。
(七)联想意义差异
松竹梅在中国人心目中象征着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并因为广泛地使用而使其意义固定下来。而对西方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三种普通的植物。又如 “望子成龙”一说,意指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作为。在西方人看来 “dragon”是一种凶残肆虐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喻指凶恶的人,撒旦、魔王、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出将翻译教学按目的分成三类:第一类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第二类是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第三类是非语言方面的。在教授翻译课时,上述三类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兴趣。
(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翻译都和文化息息相关,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三)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双语能力,还要有理解双重文化的能力。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增强和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原语达到传递语言文化信息的目的。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忽略了文化差异仅从语言层面所做的翻译活动,很难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必要的讲解,强化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全面透彻的理解原文得出真正的含义,翻译出高水平的译文,将附加在原语上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传递过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现代汉语词典[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1996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A Wheaton,19
[5]张柏然,许钧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
[6]刘小兰.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