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毕业生的就业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
随着金融危机对
世界经济的影响,许多的工厂、企业面临甚至已经破产,那么,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成为他们选择的重要前提。因此,从这一点出发,高职院校只有提高自己毕业生的就业率,才有可能提升在学生和家长、以至于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呢?
1打造学生的核心竟争力
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现场协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可行做法有:从课程设置上适当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资格证书”制度。
2树立办学品牌效应
(1)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要使学生有真才实学,动手能力强,能够解决一线实际操作问题,就需要有教学质量作保证。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充分运用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机制。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成败。
(3)加强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校的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采用“订单教育培养协议”的方式以人口带动出口,既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3树立甘作一线操作工人的就业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是实现高职高专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作为社会普通劳动者的一员,也要同普通劳动者一样,到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岗位上去工作。按照人才市场预测与调查,把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定位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线操作岗位。我校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这种思想,从新生人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纠正学生期望值偏高的就业倾向。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其希望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吻合,促进就业面迅速扩大。现在我校毕业生90%以上是在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岗位就业。
4增强校企合作
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只有让企业了解学校,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打通就业渠道。我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并把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缩短岗位的磨合期,从而使学生在毕业时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的加强,可直接带动就业、教学、科研、校产、专业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三高职学生的继续教育成为学生选择院校的又一影响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填写志愿时往往会被忽视,大多数都是在没有考上本科院校的情况下才考虑职业院校。这其实是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高职院校自己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高职学生三年毕业之后,只是相当于一个大专文凭,而现在社会上对文凭的要求又比较看重,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职业本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专升本,但升的本科都是普通本科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只有真正建立专、本、硕等多层次的内部结构,才能真正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不难发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
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早已有之。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区学院教育;德国20世纪60年代创办了一种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科学校。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也设置了“技术学士”“技术硕士”学位。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是
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由此看来,在我国建立职业本科、职业硕士是完全有可能的。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体制可能还不是很健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职业教育很快就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职业院校将会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
文献]
[1]汪正贵,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与追问[J].
职教论坛,2009(3).
[2]王吉明,对高职院校如何凝聚新引力的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9(9).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1).
[4]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2005(1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