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性教学创新模式的维度建构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11:33 热度: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新向度日益受到关注。而目前高校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与这一教学模式相违背的现象,文章通过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四种创新模式,即课堂互动模式、课外自主研学模式、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模式、课题参与等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模式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对于研究性教学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和实践模式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开展实施研究性教学,部分地区和学校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等研究。但是和世界上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相比,高校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教学监督及考核制度尚未建立或不健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我国尚处于起始阶段。高校大多数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师主生从”模式,师生互动明显不足:课堂教学多局限于“传递—接受”的传统模式,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本科生中应试性的被动的学习定势仍十分明显;校内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学科与专业的联系不紧密;师生互动的力度与频度不够;个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有限。因此如何切实有效解决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观念制约
  教师尚未完成从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到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尚缺乏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自觉意识;管理人员对“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字面上,尚未深入到制度设计的核心层面。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激增,生师比过高,教师上大班课目光无法顾及全体学生;单向传递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使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思想上、学术上的沟通;伴随着教学多媒体的变化,师生间的联系更加间接,关系更加疏离;高校课程设置专业性强、课程多、上课时间短,教师更动快,也减少了师生交往的时间和机会。
  (三)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缺乏系统的、规范的、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仍以理论学习成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而独立的教学考核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或健全,因此研究性教学在很多方面没有规范标准、随意性大。另外高校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无法对教师的研究性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使得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四)教师认知差异的影响
  教师是研究性教学的主体,但受制于自身认知因素影响而未能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方式,其着眼点应指向于教学,研究是教学的一种状态,其目标应指向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并非研究和教学本身。纵观现实中的高校研究性教学,教师对学术工作的认识多局限于学科专业领域,没有认识到对教学的研究本身也完全与比较传统的学科研究一样,属于实实在在的学术贡献,把研究性教学活动等同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活动或社会调查等,这种低水平的研究性教学认知会加大教师们的工作负担,增加其职业压力,通过研究性教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还仅仅停留在理想层面上。
  (五)学习者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学生是学校培养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由于宣传教育的忽视和不到位,以及长期以来受灌输式教学影响,学生学习主要以练习、记忆或背诵为主。而研究性教学过程从讨论问题开始,需要涉猎大量的资料,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
  三、 研究性教学创新模式的维度建构
  理念必须走向实在化,这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实施该理念的落脚点。建构研究型教学创新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互动模式
  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单向传递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巧。在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前提下,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合学生现有经验和能力并能联系新旧知识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重主体活动的动态转换过程,即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扩大,教师的授教活动逐渐缩小,最后转化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自主学习上去。这一模式打破了大学课堂的沉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增强课外自主“学研”的兴趣与创新精神。
  (二)课外自主研学模式
  自主研学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成果。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广,各学科门类均有涉及,可以是在学习书本时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总之,由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自由性很大,所以,他们具有个性特点的才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既为教师课题增添了新生力量,也让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接触到学术前沿动态,激发大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创造能力。
  (三)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模式
  教学中,对学生有兴趣但又相对复杂的题目,采取“课上确定题目—课下研究—集中交流—问题解决”的路线。增大自学量,规范作业要求,理工科应重点加强研究型、设计型作业分量,文科应重点加强大阅读量、大写作量的作业,提倡适当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促使问题得以解决,促使学生认知结构完善,为以后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四)课题参与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活动。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到国家级重点课题,小到校级专题项目。这些研究不仅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对社会生产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分担子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课题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学术发展的尖端知识,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可以使学生获得在传统式教学中获取不到的宝贵经验和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2]闫继红.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05,(12).

文章标题:高校研究性教学创新模式的维度建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27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