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论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9-09 14:25 热度:

   缩小区域之间、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平等的教育服务,实现基础教育的特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最具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特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一个新命题

  基础教育的特色均衡发展包含三个命题:一是基础教育的特色发展,二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基础教育的特色均衡发展;各个命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促使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在相对均衡的基础上提高。

  关于基础教育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界有几个鲜明的观点。王承认为,特色学校是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学校nI;马联方认为是被学校全体成员所内化的具有稳定个性和风格的学校 ;赵福庆认为特色发展是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特的办学思想、鲜明的教育手段瑚;李保强认为特色学校是具有个性化的文化环境的学校 ;顾颉认为特色学校是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加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综合几方面观点笔者认为,特色学校一般是指通过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和全体教育者的不断努力,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学校个性,且为全体教职工内化的文化环境和被社会认可的优秀办学成果。每一个特色学校的形成都有助于促成区域的特色教育,学校个体特色教育的创建成功有利于促使区域教育的特色均衡发展。

  “按照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界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是在政府有限投入促使教育外延均衡有一定发展的条件下,区域与学校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创建特色、追求高质量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卓越教育的过程。通过区域与学校实行自主改革,挖掘自身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特色资源,创办特色教育,改变千校一面、模式化的状况。通过特色教育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与均衡,通过特色教育实现真正的优质与品牌教育。

  事实证明,我国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而优化了教育资源,成为优质教育品牌。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闸北八中、珠海金湾区的一批学校。“在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存在严重矛盾的情况下,学校对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化配置以及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把自身发展引向有特色的、高层次的、深度化的发展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

  二、特色均衡发展的路径为外延均衡、差异合作和特色均衡

  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路径是外延均衡、差异合作、特色发展三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外延均衡发展是基础,靠资源的优化配置促均衡;差异合作是中间阶段,靠优质教育资源与薄弱学校的差异合作促均衡;特色发展是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最高阶段,靠内涵的特色优质促均衡。

  1.外延均衡发展

  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社会多元参与、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即基础教育的外延均衡。“在差距缩小的视域下,资源均衡配置是发展的关键,差距缩小和消除是发展的目标,倡导资源共享的差距合作是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在差异合作的视域下,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是关键,倡导资源共享的差距合作是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 。一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应遵循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即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允许民间资金参与改造薄弱学校,实现社会资金的多元参与;另一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基础教育的外延均衡发展的关键。政府既要改革管理体制,坚持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又要做好外延均衡发展的规划,实施改造薄弱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和争创等级学校的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实现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差异合作促均衡发展

  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单纯地依靠增加投资的外延式均衡发展,还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只是在“吃财政饭”,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实现“外延式”的教育优质均衡存在很大的困难。二是调整学校布局后,学校离家路途远了,学生的交通食宿增加了家长新的经济负担,新的辍学问题又出现了。因此区域之间结对帮扶的差异合作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为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路径中的中间阶段,即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是“一种从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单向输出教育资源的合作模式”,“通过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输出教育资源,使薄弱学校能够突破自身资源的限制,分享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课程、管理、品牌等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的制度设计”。

  3.特色均衡发展

  结对帮扶的差异合作促均衡发展只能对学校产生外在的和短期的效果与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因此,一个学校的发展靠的是内涵的均衡发展,是在一定文化环境熏陶下的以质量促均衡的发展,是内化为全体教职工认可的精神力量,是学校的强大生命力,是社会、家长、学生和政府的认可度与信任度。内涵的特色均衡是教育最大的均衡,是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最高阶段,只有坚持走内涵均衡发展之路,才能打造以特色促均衡发展的品牌。

  三、特色均衡发展的策略: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

  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策略是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具体实施这一策略的路径是:挖掘特色资源一凝练特色文化一打造特色品牌一建设特色团队等等,从而形成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带规律性、规范性的实践操作模式和具有指导性、科学性的理论指引体系。“特色发展能使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并能够发挥特色本身的涟漪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学校全方位的发展,使优质教育最终在特色发展中生成”。

  特色学校建设的前提是挖掘学校自身潜在的特色资源。一个学校要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在集中全校教职工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从历史的、文化的高度挖掘学校潜在的优质特色资源,然后制订特色学校建设的计划与规划,这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前提与起始点。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点和重要内容就是把学校特色凝练成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文化的打造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学校长期的学校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而且是以教学文化为中心的学校整体内在的文化风格。学校管理者应该在学校众多文化元素中筛选契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元素,引领学校全体教育者按照学校主流文化价值的发展方向,运用创新的手段与举措,打造独具学校特色的文化内涵,建构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模式。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度,寻找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结合点打造学校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是大有作为的育人工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增长才干,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学校特色的主渠道与主要途径。学校特色的凝练与打造、特色师资队伍的建构,是形成、巩固与提升学校特色的有力保障。此外,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根据其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分为校内建设主体和校外参与主体。校内建设主体指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工和学生;校外参与主体指聘请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两个主体依其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外主体结合形成了一个特色学校的建设共同体。

  四、特色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以特色促均衡。以品牌促发展

  由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导致的社会不公平是影响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当前,教育的不公平已经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而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尤其是农村与城市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失衡又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教育问题涉及干家万户,教育的不公平会伤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教育的公平呼唤教育均衡发展。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只有基础教育的特色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也才能保障公民享受公平的教育权益。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开放教育市场的严峻挑战,国外办学主体将以各种形式参与办学,使办学主体更加多样化,教育体制结构出现异质化现象。这一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各类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现有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面临威胁,迫使我们的学校在同一时空环境下与“狼”共舞,从非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的所有学校概莫能外”。

  诚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应对社会变革、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与现代教育竞争,迫使我们的教育要重新审视自己生存、发展的策略和价值取向,而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走特色均衡发展之路,以特色促均衡、以品牌促发展是各类基础教育学校迎接这一挑战的战略选择。以特色促均衡、以品牌促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校挖掘本校潜在的优势、创建特色、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过程,就是要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卓越教育的过程。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创特色、展优势,通过竞争实现学校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从而实现竞争中的均衡发展和品牌发展 。

  《小编推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也是一部关于核心教育的期刊,现此期刊征稿》

文章标题:职称论文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2258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