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历史教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第二层是对历史史实的理解,第三层是对历史、现实的理解与领悟。
[摘要]理工类独立院校无论其自身定位还是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发现、研究这些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简称《纲要》)课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理工类独立院校的特点出发,就如何提高理工类独立院校《纲要》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教育学论文,独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工,教学
2007年全国高校开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下简称《纲要》),从《纲要》开设的目的来看,第一与第二层境界是大学之前历史教学的重点,第三层境界才是《纲要》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懂得近代中国的三个选择,树立正确的“三观”,主动投身祖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纲要》课程开设7年来,学界在《纲要》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纲要》课程本身上,如充分发挥《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中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而对于课程面对的对象却没有太多涉及。
《纲要》课程面对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是否能有一套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必须要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异”,运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对理工类独立院校《纲要》教学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也是符合因材施教基本原则的。
一、理工类独立院校的特点
中国大学与学生的层次的复杂性是有目共睹的,从清华、北大等龙头院校到其他重点本科院校,到普通本科院校,至三本独立学院、高职院校,这些大学自身特点及共自身定位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会在主客观上影响《纲要》等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在历史方面的素养也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学生历史、政治、人文知识相对不强。理工科院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理科生,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他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初、高中的教材中都有涉及,但是由于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非理科高考科目往往沦为摆设,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或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认知。三本的理工类独立学院的学生历史素养和其他批次本科相比,可能还有更多的差距。
其次,对思政类课程有轻视抵触情绪。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中就存在重理轻文的问题。学生、家长、社会对文科的不正确认知以及就业压力等带来的导向,使独立院校的学生更是深受影响。他们的学费相对较高,就业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压力更大,他们更希望投入更多时间在实用课程与专业上,对文科类专业与知识特别是思政类课程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但独立学院学生思维往往更加活跃,有较强的可塑性。
再次,理工类独立院校对思政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理工类院校和其他类别高校相比,一般定位为技术或应用范畴,对思政类课程投入往往很有限。而对《纲要》等思政类课程往往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在此类课程上过多投入,课程设计课时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下限就可以,因而往往以大班来授课,教学安排往往是非黄金时段,再加上很多理工院校自身是没有思政类专业,师资和文科院校相比有很大差距。
二、理工类独立院校《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史论结合,以论为主。就《纲要》课程而言。文科类学生应侧重“论”,基本史料可以花较少时间,重点在通过他们熟悉的史实和不熟悉的史实得出理论归纳与观点升华,使他们在大历史层面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政治方向。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历史及其他政治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很多历史事件了解相对粗浅,甚至有偏差。因此,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解决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但是,绝不是像高中一样死记硬背,局限于知识点的记忆。笔者认为,史实做到基本了解就可以,着重点还是应放在“论”上,只不过和文科学生相比,“史”上花的时间更多些,在“史”与“论”两者之间,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是“论”为主,这是高校开设《纲要》的基本出发点。以《纲要》第二章为例,讲的是对中国早期出路的探索,对于文科生而言,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过程及史实可以稍稍带过,重点放在这些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上,进行思想提炼。而理工类独立院校学生则可能要花相当时间在基本史实过程上,但也只是讲清楚基本就可以,不必过多涉及具体的过程及详细事件经过,如没有必要过多涉及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争斗及腐化问题,但二者都是要得出这些探索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这一结论上。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兴趣与求知欲。《纲要》能够利用的资源相对丰富,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必须改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多样性、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等特点,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取得较好效果;教学过程尽可能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启发、互动、辩论、比较、专题教学等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不同方式进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如讲第一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时,可能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可以利用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
再次,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当地历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是理工类独立学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达到历史教学第三层境界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笔者所在江西赣州,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地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过程利用这些红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真真实实的历史,能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笔者曾经布置过一次课外作业,题目是:写一位赣南籍贯革命烈士事迹及感想。很多同学做得很好,虽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在网上复制粘贴,但是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多同学表示,之前不知道赣南革命先烈有这么多英勇事迹,找资料才发现,先烈的事迹让他们很感动。
总之,《纲要》教学过程中必须区别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把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思想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达到《纲要》最终的教学目的,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理解今天,把握明天,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佟守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理科的“因材施教”——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
[2]岳强。关于理工类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
[3]欧阳恩良,蒋锋.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把握的五大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