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在危机治理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和谐文化为核心的和谐文治观,包含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文化治理、开放包容、协调有序、和谐共生等价值取向,具有人性化、伦理化、柔性化、生态化的鲜明特性,是科学有效治理危机的理念选择。高校在危机治理中应转变治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文法兼治、开放多元、公开透明的和谐文化治理的思想。
关键词:和谐文化;高校危机;治理;理念
文化不仅以社会现实实践为准则,对危机治理形成规范和约束;而且还以社会历史实践的总成,为危机治理提供发展空间与资源。和谐文化治理理念,对高校这个特殊的社会“公共领域”的危机治理具有重要的规范引导、危机预防、整合优化和道德约束功能。高校应确立和谐文化治理危机的理念,着力构建以和谐文治为核心的危机治理善治模式。
一、和谐文治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和谐文治,强调以和谐观为指导、注重以人为本、以文治“危”,主张“文治”与“法治”并重、“刚性”与“柔性”相济的危机治理理念
(一)和谐文治是以和谐文化为核心理念的危机治理观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具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鲜明特征和显著的时代特点,包含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多元统一、兼容共生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统筹兼顾、协调有序的思想方法,“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在高校危机治理中,不仅具有凝聚导向功能、规范培育功能、教育预防约束功能、激励助推功能、保障保护功能、协调服务功能、兼容整合功能,具有协调和化解价值冲突、观念冲突、利益冲突的强大作用,而且对于指导高校创新危机治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手段均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二)和谐文治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危机治理观和谐文化治理,具有人性化、伦理化、柔性化、生态化等鲜明的特性,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是从根本上有效治理危机的科学路径。如,和谐文化治理的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表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实现的管理。其伦理化特征强调道德调节,把管理对象看作伦理实体,要求从伦理的角度,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重新调整行为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实现管理的目标价值与人的伦理价值的和谐统一。柔性化强调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注重通过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造就一种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的大环境,凝聚无可比拟的向心力,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不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不再单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奖惩规章等手段进行管理。和谐文化治理的生态化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强调从复杂的个体控制转向环境的引导和协调;强调系统是受自然、社会与自身思维等诸要素影响和控制的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不间断地循环和流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交互作用中诸因素、诸方面按一定数量比例而形成协调、适应的和谐关系,使整个系统形成一种有序结构的稳定状态。
二、高校树立和谐文治理念应转变的主要观念
高校应在和谐文治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治理观念,形成治理危机的理性认识和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治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一)由“人治”走向“文法兼治”当前,高校危机治理是以领导者的经验性管理方法为主,高校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经验和胆识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危机管理的成效,缺乏法律制度的规范,随意性较大,“人治”色彩较浓。和谐文治观,强调人性化的文治和规范化的法治。实际上,从大文化观的视野看,“法治”与“德治”都应是“文治”的“两翼”。一方面,“文治”强调以“法治”为核心的先进法律制度文化建设,即强调危机治理过程中法治理念的培育和落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的建设和执行,注重发挥法律、制度文化在危机治理中的规范和强制作用,确保危机治理的规范、协调、有序、高效。另一方面,“文治”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注重以文防“危”、以文治“危”,注重建设以“德治”为核心的和谐精神文化、道德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强调危机治理的人性化和柔性化。“文治”,不仅涵盖了法律法规所强制规范的领域,还能延伸到法律制度无法强制规范的其他领域,覆盖危机治理的全过程,对危机预防、处理、修复和治理机制创新、能力提升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的高校危机治理应树立“文治”理念,在着力建立健全高校危机治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用法律制度规范危机治理行为的同时,更要着力构建依靠人的内心深处的精神底蕴和和谐组织文化氛围来治理危机的新型管理模式,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危机治理主、客体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危机的土壤、避免或减少危机的发生,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真正实现危机的标本兼治。
(二)由“重物”走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也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高校危机治理的关键在人,目标在维护校园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危机治理必须树立以师生员工为本的理念,彻底改变以往只注重危机“物”(如组织、设施、工具技术等)的作用。一方面,在危机治理中应将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视为首要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在危机治理中应紧紧抓住“人”这一首要因素,既要注重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常识教育、危机应对技能技巧培训与演练,增强预防危机和自救能力;又要下大力气培养和建设一支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危机治理技能技巧熟练、反应敏捷快速的高素危机治理队伍。尤其是在学校的危机防范和处理系统中,要把师生员工纳入校园危机治理的主体范围,扩大危机治理的主体力量,以有效预防和处置校园危机。再次,应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文化,在学校管理战略层面,应树立“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人”的理念,大力倡导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真心实意依靠师生员工办学;在日常管理中,应强化民主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大力营造民主平等、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管理氛围。尤其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和谐校园文化理念渗透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创建人性化、人文化的育人环境,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关爱”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始终坚持以“自由、科学、民主、创新”为指导方针的大学精神,有效避免和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行为,彻底铲除滋生危机的土壤,真正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危机。
(三)由“单一”走向“开放多元”和谐文治理念,强调危机治理参与主体的开放、多元、合作。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与风险型社会的到来,由“单一制”的社会管理,正在转向“多中心”的社会治理。在高校危机治理中,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一切、管理一切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一切以行政组织为中心的危机治理格局正在走向多中心治理格局。学校的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与社会相联系的一个综合有机体。如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是隶属关系;与学生之间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与社会其他组织是平等的民事主体的关系等,所以校园安全不可能是学校自身的问题,高校具有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新闻媒体等之间的连通性和开放性,其危机治理需要包含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大众传媒、所在社区、家庭等力量。因此,新型的高校危机治理模式,应以现有的学校组织架构为依托,多方动员社会和市场资源,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政府部门、社区、社会专业团体、企事业单位、媒体、家长会等共同参与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建立开放合作治理机制,实行互动合作治理,走开放多元共治的格局,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
(四)由“封闭”走向“公开透明”公开透明、民主沟通,是和谐文治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当前,一些高校在危机治理过程中,有意隐瞒危机真相,不及时向师生和社会公布危机处理的真实信息,或“暗箱式”公布信息,导致师生恐慌和流言四起,不但很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反而加重危机,甚至酿造新的危机。信息的公开透明,既是维护师生知情权的需要,也是高校与师生员工、社会、新闻媒体、家庭建立信任关系,有效堵塞和消除谣言、提高治理危机效能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在治理危机的各个阶段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师生员工和社会媒体发布权威和真实的信息,加强信息沟通,既使师生员工、社会、新闻媒体、家长及时了解事实真相,又能正确引导和主导舆论,引导公众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营造有利于消除危机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中建,闫立超.文化冲突对德育价值取向的负影响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9.1,第36卷
[2]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6-7-25
[3]姚仰生.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危机管理[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9),第19卷
[4]聂爱华.试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8),第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