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全日制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该院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了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现状,也总结了存在的问题:目标不明确、控制力弱。鉴于时间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就很有必要寻求提高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支配好自己的课余时间,使自己的人生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摘要】管理课余时间的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理应形成的。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之前的调查报告中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在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上还存在大量提高的空间,本文将在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提高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军事教育杂志,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提高途径
一、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理论依据
时间管理理论
如何科学的进行时间管理,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把时间管理分为四代理论:(1)备忘录理论;(2)计划表理论;(3)目标化理论;(4)罗盘式理论。
约尔格・W・克诺伯劳在总结前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五代时间管理的理念:“分享一生活一平衡”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间管理理论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管理。一个人能否有效的管理时间,不仅取决于是否掌握方法和技巧,还与此人的价值观、自身的素质、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有关。所以时间管理强调的是个人的方向和目标,将时间管理放到人生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待,并使之与个人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
二、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1.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途径
(1)注重正确时间价值观的培养
时间不可再生,所以尤为珍贵。对于大学生来说,课上课下的时间利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尤其是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利用,是享受生活、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课余时间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养成对课余时间进而对以后生活和工作的判断、规划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时间观念教育,让他们更加充分的意识到课余时间的价值,使学生明白对课余时间的安排应该既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又能使其生活丰富,各方面都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既要突出发展的重点,又要注意生活各方面的整体平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协调好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以实现最佳效益。
(2)注重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首先,通过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大一和大四相对课余时间较多。大一刚进校,对自由生活尚不适应,需要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大四面临毕业,容易无所适从,需要提前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所以在这两个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有立竿见影的作用的。
其次,借助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
大学生的交际圈以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为主,因此同辈群体的行为和观念会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心理学研究认为,群体具有制约个体行为的作用。如果想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借助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效果比单独纠正个体行为要好得多。根据这一理论,提高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可以创造一个合理利用时间的小环境,借助同辈群体的影响,以一个良好的氛围带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弥补个人自制力较差的弱点。
2.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几种策略方法既可以帮助高校进行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同时也适用于大学生的自我训练。
(1)掌握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
柯维的“四象限”法则是时间管理的原则,方法是把两个维度的变量划分成四个象限,然后按照四个象限的定义将我们的计划任务放进去。这两个维度分别是重要性和紧急性,由此划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基本可以如图1所示,应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放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上,第三象限尽量收缩,第四象限偶尔为之,这样才是合理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更关注第二象限的事件,因为又紧急又重要,但很多时候本来有充足的时间去计划和完成一件事,却因为没有及时地去做,使原本属于第一象限的事件推移到了第二象限,于是只能临阵磨枪,熬夜应付考试、论文,长此以往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健康。为此,必须引导大学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第二象限的事情必须立刻处理,第一象限的事情也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务去做。
不过,对于什么是重要事务、什么是紧急事务,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四象限法则不是灌输要找到紧急和重要事务这个结果,而是传递一个理念――面对任何事务,我们都要有能力作出一个快速而准确的判断:这件事情对我而言是重要的还是紧急的。
(2)运用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又称帕雷托分析法,是项目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又称为ABC分类法。维柯认为,将ABC分类法运用到时间管理方面,可以使得工作更加程序化,更有效率。假设一段时间内,不同事务的比例是固定的,将发生频率最少、最重要的、只能依靠自己去做的事情划分为A类,发生频率次之、次重要的、可以和同伴合作的事情划为B类,发生频率最多的、不重要的、谁都能做的事情为C类。那么显然,做A类的事务能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而C类的事务繁琐低效,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去处理。现实的课余时间管理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是将大量时间花在C类事务上,比如购物、整理寝室、处理社团事务、学生干部工作等,但如果能够通过合理分配时间和力量到A类 ――总数中的少数部分,比如完成既定学习任务、与教师沟通交流、重要的社会活动等,明显将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3)养成良好的用时习惯
坏习惯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如果不改变这个状况,时间管理将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在各种细节处尊时、守时的好习惯,时间管理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良好的用时习惯包括:第一,在固定事情上形成惯例、简化程序,比如钥匙钱包放到固定处,避免经常寻找浪费时间。第二,充分利用琐碎时间做零散的事情,如等公车、电梯时可以记英语单词。第三,学会说“不”,适时拒绝突如其来的邀请、委托,排除干扰、量力而行。第四,能一次完成的事情尽量一次完成,不要中断,一旦中断再重新进入做事模式需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第五,避免过分追求完美,不要想着面面俱到,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少数事情上,能够取得大的成效。第五,遵循生物钟,不同的人生物钟不同,也就意味着最佳学习时间是不同的,有人早上头脑清醒,有人半夜学习效率高。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生物节律,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掌握最佳效率时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为改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已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就要下定决心改正,只要坚持,新习惯的养成也并非太难。不管是坏习惯的克服还是好习惯的养成,都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实施。
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同时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只有通过多方长期的努力才能够让管理时间的意识贯穿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能够为以后走上社会所用。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还需不断拓展,提高时间管理能力的途径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深化和检验。
参考文献:
[1]周大荣.时间运筹学与现代生活[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2]张惠平.时间管理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3]伊恩-梅特兰著,赵世明译.时间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于云江编译,管理能力培养方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5]青木仁志著,丁舒晟译,最强的时间管理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刘宏宇.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闲暇活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