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有关统计指出,全国各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达35%,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以上而且还呈上升趋势。而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挂科”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鉴于此,本文从贫困生“挂科”问题着手,结合马斯洛层次需要论,重点分析了“挂科”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克服贫困生“挂科”问题的对策,以期扭转贫困生“挂科”境况严重的局面,进而推动大学成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挂科马斯洛
高校贫困生主要指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他们主要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和落后地区,还有的来自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在贫困生中农村户口的比例远远大于城市户口。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公布了以下数据:“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700万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约456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人数在130万—270万之间。”由此看来,贫困生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令人担忧。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在经济的调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在社会公平机制目前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样一来,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当今高等教育中,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已成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伴随着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多,贫困生“挂科”率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对这些贫困生的“挂科”现象不予以关心,对他们的成长不予以特别的关注,尤其是心理上的关注,那么这一问题不仅将会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业,阻碍他们的身心和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问题,会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透过贫困生“挂科”问题,发现、研究现今贫困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和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贫困生“挂科”现状及对“挂科”的原因分析
若按常理,受物质经济条件限制的贫困生在学校应发愤图强、好好学习,以期有朝一日改变现状,鱼跃龙门。但是,据调查,现今大学生“挂科”中贫困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有越来越严峻的趋势,部分学生甚至被学校强制退学。“挂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生“挂科”后的心态,即部分贫困生“挂科”后,仍不思进取,继续堕落。贫困生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
对贫困生“挂科”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是开展对贫困生实施教育和帮助的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贫困生“挂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家庭的角度
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最为重要。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父母欣喜地把他们送到大学的殿堂,多数家庭在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时,也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传统的考上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金饭碗”,以及就“跳出了农门”的观念在当今中国农村家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多数父母心中,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便能自然成才了。殊不知,父母的这种心理,为学生提供了腐化堕落的土壤,学生的“十年寒窗”而今可能会因此付诸东流。客观上讲,这种环境不仅满足了父母的自豪心理以及使学生本人有一种“人上人”的骄傲心态,也对贫困生“挂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从学校的角度
首先,农村中学文化的环境使得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大学老师不但讲课内容多,而且速度也快,以至于某些学生渐渐地对某些课程失去了兴趣,进而出现了“无兴趣——不上课——不会——挂科——无兴趣”的恶性循环。
其次,学校缺乏对新生大学“四年规划”的指导。新生刚入大学,正处于“迷茫”状态,这时很需要学校老师帮助其规划大学四年。
再次,学校在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高校老师、辅导员与贫困学生的交流方面,做的还不够,对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把握的不够全面。此外,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最后,学校人文环境对包括贫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当今大学学风普遍浮躁、部分不良风气蔚然成风。学校本是学生学习的沃土,现今却成了一些人贪图享乐的地方。
(三) 从贫困生个人的角度
1、对贫困生“挂科”原因的心理剖析
○1生活上的自卑心理
绝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每月的生活费得到的很不容易,花一分钱都得考虑再三,这些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心理是非常不平衡的。部分贫困生因而会悲观失望、自卑自弃,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家庭贫困,本应是贫困生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但总有许多人走不出这个漩涡,没有把贫困转化成动力,反而变成了恶性循环的根源。这样一来,“挂科”也就不足为奇了。
○2能力上的自轻心理
由于经济上处于“弱者”地位,经济问题不仅制约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抑制了他们能力的发挥。其实,他们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个人能力,但由于生活所迫,使他们不可能过多的参加各种活动,也不愿过多的表现自己,把很多优秀的潜能扼杀在了萌芽状态。在言语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和其他同学有较大差距,因而内心感到自轻和苦涩。
○3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心理
由于生活条件的制约,使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去,自己把自己当作“另类”来看,总觉得矮人半截。对老师和同学的善意帮助,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自己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间与老师、同学疏远,很少主动去参加集体活动,逐渐形成了沉默与孤僻的性格。这种特殊的心理使他们比同龄人更多愁善感,精神上也更加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伤害。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特殊对待,但理智和现实却不容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畸形心理。
○4情绪上的焦虑、厌烦心理
贫困生面对学习和大学生活的安逸、舒服,不免产生了想学习而不愿的焦躁、厌烦的特殊心理。部分学生转而把“谈恋爱”作为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学习、生活、亲情、爱情全都糅杂在了一起,内心极其复杂、矛盾。这些处境,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精神焦虑、情绪烦躁的状态,表现为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的与日俱增。这种焦虑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就会损害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引发心理障碍。
2、视野狭隘,目标不明确,学习上无动力
满足了家长的期望,学生在心里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以往的那股斗志。由于许多贫困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平常很少外出,有的最远只去过县城,眼界视野很有限。进入坐落于大中城市的重点大学以后,心理上不免存在安逸,长此以往,精神上失去了寄托。
由于视野的狭隘和精神上失去了寄托,导致贫困生学习奋斗目标不明确,进而导致学习无动力。原来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个好大学,而考上大学后,没有对自己的大学进行很好的规划,加之在平常没有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因而便不知所措。原先的“人穷志不短”变成了如今的“人穷志也短”,自甘堕落。
(四) 从社会角度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致使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严重,一些富裕家庭的炫耀奢侈行为,使贫困学生产生极大的不满和仇视心理。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教育也有很大差距,贫困生大多来自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在知识、谈吐、物质上有不足之处。大学是个开放的场所,社会上各种思想都会对在校学生产生影响,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物品,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冷漠,同学之间的交往带有了社会人际关系的色彩,注重了一定的利益要求。这些都给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针对高校贫困生成才教育的若干对策分析
(一)从家庭的角度
首先,对于已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因此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但不能放松对孩子的引导、教育,要经常鼓励孩子继续努力、继续奋斗。
其次,在现今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庭、学校分属两个相互独立的教育学生的系统,彼此不联系。因此,家长主动和学校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才是良策。
(二) 从学校的角度
首先,针对学生的“物质贫困”,学校应完善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再者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应主动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自信心教育、人格教育、激励教育。鼓励贫困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奋斗;教育贫困生用客观、发展的眼光洞察社会和人生;教育贫困生要遵循健康人格的六大原则,即自我认可原则、适应原则、平衡原则、智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团队原则。
其次,学校及院系要大力宣传贫困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典型,经常用国内外尤其是身边的一些自强、自立的生动事例和在贫困生中选拔出的优秀代表对他们进行激励。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好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大家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大家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最后,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应帮助学生做好大学“四年规划”,让贫困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目标就很明确。在此期间,学校应优化育人环境,鼓励学习,宣扬学习,争创“学习型学校”。另外,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体,学校应该和学生家庭建立有效的“学生——学校——家庭”沟通机制。
(三) 从贫困生个人的角度
首先,贫困生一定要很明白自己担负的重任,即承载着亲戚、朋友、老师、家长乃至整个家族、社会的希望和期望,无论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为了改变自己家庭贫穷的状况,贫困生努力学习都义不容辞。
其次,贫困生应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要有改变现状的决心和毅力,主动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穷且益坚”的良好品质。贫困生应把“贫困”当成一种人生的磨练,应坚信“物质层面的缺乏阻挡不了精神层面的富有,而精神的富有可以创造无限的物质财富”,贫困生要有挑战自我的勇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恰当全面地认识自我。贫困生要明白:贫穷不可丧志,自强才能成才!
最后,进入大学之后,贫困生要做好大学规划,学习、生活可以比高中时适当放松,但绝不可放纵,更不能萎靡、颓废、迷茫的生活。自己应主动找寻学习的榜样,向榜样学习。
(四) 从社会的角度
首先,政府应主动地完善有关贫困生的救助、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主动关注贫困生问题,解决贫困生问题。
其次,通过网络、书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途径,大力宣传贫困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优秀典型,倡导建设“人文型”社会,尊重贫困学生,鼓励贫困学生,在社会上为贫困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五)马斯洛层次需要论在高校贫困生“挂科”问题中的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大体上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下面我仅从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来对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生理的需要可以简单理解为生存(衣食住行、空气、水等)的需要。生理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人们行为最强大的动力。对于多数贫困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共同资助下生理需要已得到了基本满足,生理的需要已经不再是激励他们的最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贫困生的安全需要也得到了基本满足。
虽然生理、安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但以经济条件为主导的现实情况还不足以撑起贫困生的社交和自尊的需要。贫困生渴望与别人进行交往,渴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劳动。但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致使贫困生无法与别人正常交往,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而同时,社交和自尊的需要在此时也是占主导地位的需要,这样一来,需要与满足、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了矛盾,以至于贫困生不能正确面对生活,萎靡颓废。
一般而言,只有在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成为第一需要。现实中贫困生还未满足前四种需要,所以由物质条件引起的反应,导致贫困生精神层面上出现了问题。发愤图强、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贫困生“挂科”后,仍不思进取,继续堕落的根源所在。即使他们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由于较低层次的需要尚未满足,以至于自我实现的基础不牢固,即:没有社交和自尊需要的满足,贫困生还不足以有实现自我的需要,或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较高层次的需要有但强度不会太大,更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而也是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成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
因此,在当今高校教学实践中,学校一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尊重贫困学生,让贫困学生真正融入到其所在范围的整个大家庭中来,不能把贫困学生边缘化,要给贫困学生提供平等的展现自我的平台,满足贫困生社交、自尊等方面的需要,进而让贫困生充分地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
总之,解决贫困生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相互配合,不仅要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神帮扶,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做到他助与自助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解决包括“挂科”在内的贫困生问题,进而使贫困生真正得以健康全面地发展。由于笔者才识有限,文章亦有不足之处,敬请校正。
参考文献:
[1]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
[2]胡晓鹏,谢瑞莲.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
[3]姜涛.高校贫困生心理分析及其解决途径[J].调查研究,2006,(9).
[4]王锐.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2008(12).
[5]王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引导[J].榆林学院学报,2008(9).
[6]汪慧兰.高校贫困生管理方法初探[J].职校论坛,2008.
[7]周济.五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EB/OL].
[8]郑顺爱.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成因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