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天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北洋水师学堂的成立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崭新的一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抓住战略机遇期,建立了以普通高校为主,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形式。在办学体制方面,也逐渐由政府主导的办学制度向政府引导、社会各资源相互结合、各力量相互配合的办学方式转变。高等教育在天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天津市在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机制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教育资金投入程度和渠道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高等教育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机制有待完善。本文在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资金投入机制与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方面面临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天津市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机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教育经费,资金投入机制
一、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
随着天津市高等教育行政体制不断改革,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在短期内实现了数量上的迅速扩张,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高等院校改革力度不断加深,天津市普通高校数量增长幅度尤为明显(见图1),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量也急速增加(见图2)。高校数量和学校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超越了构成高等教育生源的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不断增长的趋势,高等教育供求失衡的矛盾逐步缓解,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稳步提高。
资料来源:①《天津市高等教育大事记》(2009);②《天津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09);③《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④《天津统计年鉴》(2012)
资料来源:①《天津高等教育大事记》(2009);②《天津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09);③《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2012)
二、天津市高教资金投入所面临的问题
(一)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规模问题
在诸多影响天津市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的因素之中,经费短缺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我国《教育法》规定①,“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在世界范围内,一般把4%GDP占比作为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水平,我国曾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占比需要达到这一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值只有2009年和2012年超过了4%。而其他年份均未能超过这一平均值。当然,即使实现了4%这个目标,教育经费投入在世界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排名也是落后的,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财政教育资源投入这一方面的不足。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2)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数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其他公共经费支出的比重却在呈下降趋势。政府与大学间的母体关系已经演变为“合作伙伴——消费者”的新型关系模式,表现为政府财政拨款在高等院校的收入中所占比例的逐渐减小②。在天津市情况亦是如此。近几年来的教育资金投入中财政拨款大有提高,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却变化不大(见表2)。
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数据库;②天津统计年鉴(2009-2012)
另外,按照高等教育占教育支出20%计算,天津高等教育支出仅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左右。从1999高校扩招后,我市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大幅度上升,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承担随之而产生的基本建设支出,甚至曾出现基本建设支出比例下降。在高校规模扩大,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日益上升状况下,我市高校基建经费缺口增大对高校财务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
(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问题
多数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私人投资占教育投资总额的比例普遍较高。在发达国家,社会捐赠教育的经费比例已经达到20%左右,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一项主要来源,但是,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社会捐赠支持高等教育的经费在数量上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在逐年减少③。教育经费总额在逐年增加,而社会捐赠占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这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社会资助在数量上偏低,无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就天津市来说,也在努力建立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财政拨款、教育税费、学生收费、校办产业、社会捐赠构成了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是其中所占主导的还是前三个方面,而校办产业和社会捐资作为教育资金投入的两个重要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在中央和省两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但其教育经费支出比重却在下降,地方财政负担偏重,而且天津市缺少有效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导致高校财力不均(见表3)。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2012年)
所以增加高校经费来源,实现经费渠道的拓展,进一步扩大经费总数,使得教育经费的增长更加符合高校在读学生人数增长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天津经济的发展水平,这在当下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三)绩效考核、评价与监控问题
目前,在高校经费的使用问题上,天津各高校只是局限于解决如何更大程度地使用经费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在源头上控制低效或者无效地投资项目。而在教育问责制度的完善方面,也没有形成准确有效地绩效考核和评估方法,致使在很多方面,比如资金预算和决算,项目投资合理性评估等都存在缺陷。在教育投资地问责制度上,也没能够形成统一运行思想,这让各种问责制度留于形式。在天津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方面,改革中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及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评价方面,只是简单地遵循合理合规的评价,并没有关注经济性,有效性等高阶段的评价;而在监督方面,往往以事后的审计代替事前的目标主导、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评价这一合理的评价方法。在此方面,急需解决一下问题:如何根据不同学生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同特点,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进行科学性的分类;如何形成一些具有能够反映天津市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复杂性和公共性这一特点的具有通用意义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在确认的方法上如何反映各院校参差不齐,各具特色的实际。在面对天津各高校资金使用状况的时候,如何建立一种合理的,可比较的评价标准;对于绩效考核的追踪和问责,如何形成一套具有整体性财政支出追踪与问责的系统。三、国外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机制的启示
国家是高等教育的最大获益者,高等教育事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世界范围内看,高等教育主要都是依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投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其中美国政府通过联邦、州及地方对高等教育进行资金投入。投入方式有财政拨款、奖学金和助学金、科研经费等途径。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的收入的1O%~12%由联邦政府提供。一些优秀私立高校甚至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有数据表明,无论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古巴、约旦、秘鲁等不发达国家,国家对公共教育的支出均超过了GDP的4%占比。
在学杂费上④,美国大学本科生经费很大部分来自学杂费。如果高校争取其它收入的能力较低,那么学杂费就相应较高,反之,则较低。相对来说,私立大学中对学杂费的依赖程度更高。
除政府投入、学杂费和销售与服务收入外,其他一些融资渠道也给国外高等教育提供了相当比例的经费。其中私人捐赠、助学金及合同款项收入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在美国关于高等教育捐赠制度的特征表现在:捐赠的绝对收入规模较大、捐赠覆盖范围广、实现形式多样化、公共引导捐赠机制较为合理。物质财富、税收政策、慈善捐赠的经营理念和捐赠文化在美国有着长足的发展,国民的捐赠意识和捐赠目的明确,对捐赠途经有着较为明晰的认识,这不仅能够促使民众进行最广泛的参与,还有利于社会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捐赠文化。
在绩效评价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对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投入开始实行绩效评价。其中,瑞典、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通过推行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在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这一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而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支出和成本,基本建立和持续发展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程序。在国际上也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实行绩效评价制度是政府财政部门按某种规则和绩效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教育财政资金拨付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的制度。
四、完善天津市高教资金投入机制的对策
(一)提高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绝对值和相对值
天津市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截至2011年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5%,普通高校为55所,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44.97万人,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4500人。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必然要求教育投资随之增加,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绝对值和相对值⑤。
首先地方政府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导作用,实现绝对数的稳步持续增长;其次还需要通过完善投入机制,适度提高学杂费收费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捐助,促使高校产业化发展实现。
近年来天津市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在校园建设上,天津市政府十分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新的校区。截止2012年,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进驻新校区,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全面开工,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有数据表明,天津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02年的49.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1亿多元,年均增长超过15%。在高等学校基建方面,天津市教委在2008年高校综合投资计划中设置一个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高校教学基础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课题立项。今年本市还将以天津市高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建设项目为抓手,继续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这些数据不仅仅说明了天津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与市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更体现出来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其绝对值和相对值的共同增加才是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扩大的一个合理的趋势。天津市应继续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拓展高等教育投资渠道,扩大资金投入来源
首先,要提高高校本身创造收益的能力。高校要结合实际利用自身优势,搞好优势产业,增加社会服务。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大力提倡将生产、学习、研究结合的模式,为高校增加收入寻求更多途径。另外,高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向企业转让技术、专利等形式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争取企业的资金⑥,政府从中应尽量促成合作,给予双方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捐赠。当今世界,教育经费中来自于社会捐赠的部分已经成为西方各国大学经费的重要渠道。在大学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是否具有稳固的筹资渠道这一问题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固定的教育捐赠是提升众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天津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中,应注重高校社会捐赠的战略地位。对于我市而言,发展教育捐赠事业在结合国外优秀的经验的同时,也必须遵循自己的实际。政府需要制定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学校应加强捐赠筹资的组织、制度建设,实行成本-收益核算制度,拓展捐赠市场。同时我们应该把考虑社会捐赠的可能性和社会捐赠的可行性相互结合起来。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应从培养社会捐赠意识的角度出发,进行宣传教育;制定对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实施细则,规范捐赠资金的管理;高等院校建立规范的、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安排专职人员从事学校的募捐、管理、融资等工作;发挥校友的纽带作用,设立完善的校友基金会,积极开展校友捐赠和校友年度捐赠等活动。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育资金支出绩效的评价体系
现有的财政教育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即财政资金投入分析、资金利用效率、资金产出效益和发展潜力分析。以此四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所关注的重点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关于资金利用效果层面的问题。我们应在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⑦,探索我市普通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平衡计分卡与关键绩效指标评价等原理,建立高等学校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方法。该绩效评价方法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同时,定量指标要防止绩效评价影响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工作热情,定性指标衡量要尽量寻找客观依据。最后,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与教育拨款,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严格控制高教拨款切实用到实处,鼓励高校优化评价体系的合理竞争,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充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晓娟等.从权责视角看我国高校贷款问题[J].新课程高等教育,2010,(6):6.
[2]姚荣等.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15):45-46.
[3]施文艺.江西省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现状、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48-150.
[4]BruceDJohnstone.Thestudentfinancialaidinternationalcomparison[J].Studentfinancialaid,1987,(13):45.
[5]曾羽.贵州省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4.
[6]初立新.辽宁省省属高校教育经费运行态势及对策、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4,5.[7]历从宁.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