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输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不对接的情况严重,许多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社会及周围人群的情感认同等方面都不适应社会新形势。大学生因心理等方面不适应社会而走上极端的个案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学的办学与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仍然采用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够。
[摘要]西部地方学院理工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需要从“重品行、实基础、强技能、升素质、激创新、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出发,紧扣社会适应能力的三个维度,对全方位、立体地构建西部地方学院理工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体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论文,西部地方学院,理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有效构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体系,是学校必须面对并尽快解决的问题。西部地方学院的大学生大多来自较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其他省城大学,西部地方学院的学生入学成绩偏低,贫困生较多,自卑心理强烈的学生也较多,绝大多数学生无学校外的其他社会资源可依托,接触的新事物少,在中小学阶段受到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多数学生对现代快节奏、复杂多变的社会认识不足,此外,西部地方学院的专业软硬件、校园文化氛围与省城大学的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更需要加强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分成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个体发展三个维度,环境适应包括社会约束认知、社会角色认知、信息搜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环境应变能力和环境生存能力等方面;人际适应包括人际关系认知、人际角色认知、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等方面;个体发展包括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抗挫能力、竞争能力、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1]从以上三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以顺应时代潮流和环境变化,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目标的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学习适应能力(包括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四年学程全时段的。各高校,特别是西部地方学院,应当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紧扣社会适应能力的三个维度,在课程内外,全方位落实“重品行、实基础、强技能、升素质、激创新、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当形成以课程体系为基础,课外活动为重要补充,课程内外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的品德在学生的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个体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好品德中的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对环境的适应很重要。只有具有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迎难而上,才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畏挫折的心理素质。具有包容他人、善待他人、与人为善等良好品德,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而好的品德中的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也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扎实的基础是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扎实基础的平台上才能向上跳跃或施展才华。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才能让个体不断得到发展。有扎扎实实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基本技能,才会有环境适应和个体发展的资本。综合素质更是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人幸福指数提升的助推器,理工科学生尤其需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和个性是个体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全方位、立体地构建西部地方学院理工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认真落实“重品行、实基础、强技能、升素质、激创新、重个性”至关重要。
关于课程体系和各种模块课程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的研究已较多,本文不更多涉足。对于课程教学,本文想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教师都应当有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意识,在课程内外,结合课程教学,不断渗透社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的培养和三生教育,教师在各种场合都应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和向学生灌输“人生总会遇上挫折”、“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意识。教师端正的教风和做人态度,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课外活动体系也是学生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社会适应能力的三个维度,应当有效为学生搭建好如下五大平台——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每一个专业都应当在认真调研分析社会对与专业相关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方案,从大一年级开始在课程内外贯穿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就业的资本,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地方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等理工科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是教师,因此在大一年级开始就要有计划分步实施关于教师技能的训练,同时结合专业的其他就业领域进行最基本的训练。这种训练应当加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单位的合作,增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围绕教师基本技能与应用数学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在全面实施和完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可重点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以与当地优质中学联合成立未来名师培养工作室工作为核心,带动学生未来教师协会的工作,进而辐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工作;以与企业合作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为核心,推动学生应用数学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工作。针对理工科学生,学校应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同时,加强校内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
课外学习、科技活动平台:初进大学的紧张,高考后的迷茫,未进入理想大学的失落,大学环境与中学环境的不同,对自己所读专业的陌生,特别是对未来的未知,甚至是恐惧,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时候,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和相关科技活动为学生指引了方向,也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利于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和分层要求(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应当贯彻整个大学四年。同时,从大二年级开始,以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为基础,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等赛事为引领,深化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尊重他人的习惯、不断探索的求知习惯得以有效培养,人际适应能力获得提升。文化艺术平台:理工科的专业课程自始至终贯穿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但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发展史等内容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很重要。除了各种公共课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有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才可能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才可能有良好的环境适应、人际适应能力,才可能有苦中求乐、苦中求进的精神。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面试环节,自身综合素质往往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时短短的时间内,学生的专业素养也要通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各高校应当以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为载体,认真搭建文化艺术平台,这对地方学院的学生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学院可与地方军分区联合成立大学生国防教育艺术团等,以此来加强与部队或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前使学生对军营文化、企事业文化、社会文化有所认识。
社会实践平台:假期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锻炼自己、加强专业实践的重要形式,要认真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机联系,加强德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联系。学生提前对社会有了一种切身的、感性加理性的认识,毕业后才能够很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中茁壮成长。社会实践应当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可按照军训时的纪律要求学生,让学生产生军人的责任意识和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国际交流平台:虽然西部地方学院的很多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出国交流,但外国师生来学院(四年留学或短期访问),或非常优秀的中国学生获得资助出国交流,学院的教师出国交流,等等,都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结合其他平台的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国际文化视野下,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产生推动个体不断发展的动力。
总之,只要课程内外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深入合作,学校、教师、学生个人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能真正实现,学生就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陈昌潍,杨瑞,黄悦新,张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证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
[2]王海霞.体验式教学浅谈[J].大学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