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出发,探讨了实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方法,以期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人格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改变,人格教育己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他们的发展将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就人格教育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人格教育的含义
人格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格倾向性,二是指人格心里特征。人格教育就是关于做人的教育。人格教育不仅仅包括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层面,也包括责任感、团结意识、集体精神以及自律、知耻、拼搏、俭朴、心理健康、崇尚科学、追求上进、求真务实、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等方方面面。人格教育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个体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使个体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均达到和谐的高层次的发展,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机与自我意识,建立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使受教育者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的素养,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并适应社会从而推动社会与之共同发展。
二、大学生人格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他们求知若渴,思维敏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热情而不盲从,他们积极探索人生,渴望开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然而,就个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具体表现在:
1.自我意识明确化,更具主动性、自觉性
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成人感比较强烈。思维达到了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自我评价机制得到空前发展。他们往往主动把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和教师作比较来认识自己,或是自觉参照他们心目中成功人士、英雄人物,特别是社会推崇的优秀的同龄人,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对自己做出评价。他们与成人平等相处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自尊心增强;能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动机、行为和表现,自觉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调控现实中的自我,特别是道德评价的社会性已达到较高水平。
2.人际关系新型化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由过去只注重适应已有人情状况转向建立适宜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努力,重视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的程度减弱;强调平等,注重个性的观念增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逐渐靠向利益共同体,功利化与表面化的趋势上升;片面理解竞争,团结协作意识下降;个别大学生甚至把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利益争斗或相互利用的关系,缺乏营造真诚互助气氛的积极心态。
3.行为取向多样化
业余时间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业余时间行为倾向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他们的行为取向也呈现出多极化和积极向上的趋势。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业余时间行为倾向由高到低依次是:复习和作业、听音乐、逛街、聊天、读通俗读物、访友、打电脑、看电视录像、玩牌下棋、散步、读专业读物、搞社会工作、家教、各种打工、唱歌跳舞、其他。由此看来,他们把业余时间主要还是用在学习上。
三、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方法
人格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的素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促使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要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1.重视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独立性、持久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不拨的性格,这些都是创新的保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信息交流的广泛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促使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参与竞争,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角色转换,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竞争的最终表现是人才的竞争,这其中很大部分体现在是人格的竞争上。因此,对于创新人格教育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给每个学生以同等的看待,平等的发展机遇,民主的参与,急学生之所急,把服务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既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较好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又要在服务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关心其疾苦,考虑其需求,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彻底摒弃无助于创新人格教育的观念,树立新型的、合乎时展需要的“人本”教育理念,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突出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2.进行人格教育应该采取引导式教育。强制式的人格教育必然产生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养成也应如此。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规律。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重视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面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这些都值得在大学的人格教育上引起重视,即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养成人格,从细微处滋润人格。
3.提高教师的人格水平,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为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榜样。学生人格的形成与教师人格水平密切相关。良好的教育来自良好的教师,而良师的根本却在其人格。只有教师人格健全,刁一能承担和体现人格教育的功能,才能塑造出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在学生面前,教师享有很高的威信,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把教师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形成。
4.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措施有:①切实关心学生的心理需要,这包括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交友、情感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需要。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加强学生的心理科学知识教育。③开设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这包括电话咨询或网上聊天室等等。
5.优化育人环境,协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整体合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强班集体,社团等的建设,通过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使之互相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大学生的精神;通过选修课和校园文艺活动等加强艺术教育,发挥艺术熏陶的作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46.
[2]廖福霖,魏澄荣,吕义听.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应用、勇于创新的综合素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82-85.
[3]唐点权.当代大学生业余时间行为倾向分析———对全国25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2(5):124-126.
[4]陈国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