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理论就是把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交织在一起,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高校体育教学推广应用
1、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内涵主要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过程。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识加工而获得能力,使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境始终保持一致。认知心理学确认了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大脑对符号信息加工的过程{1},是说明和解释人在认知活动时如何进行信息编码、储存和提炼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理论将学习视为主动在头脑中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先由感觉登记接受外界刺激进入,进入感觉登记中的信息很丰富,或很快消失,或在控制过程作用下受到注意进入短时贮存,进入短时贮存中信息的保持时间也很短。信息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一步贮存,进入长时记忆,因信息加工的需要,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可以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出信息加工,在这一过程中,控制系统可设置判断标准,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启动反应器,将信息向外界环境输出。人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然而这三个方面活动完全可以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进行解释。把认知心理学和体育学科联系在一起,可理解为将获得的体育知识按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形成具有规律的整体结构,也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体育知识结构。体育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也是创造心理价值、改善心理素质的过程,因此,体育认知结构是体育知识的逻辑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2、 认知心理学理论带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是个体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目的所在。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它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人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其中,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那么体育认知就是个体获得外部体育的有关信息,并把外部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性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2}。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有着密切关联。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带给高校体育教学许多启示。这些理论对于进一步认识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高校体育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体育教育,是衔接社会体育的桥梁,也是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也在改变。试想一个人继续参与某些体育运动时,今天参加的理由可能不同于明天或后天,那么一旦没有了理由,就可能出现不再继续参加运动。为了使学生不管社会条件进行千变万化,都能做出持续参与运动的决策,体育教学就要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与社会长远的需求,使大学体育能与社会接轨,实现平稳过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认知心理学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指导
认知心理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把体育学习过程看作是新旧知识、技能不断结合的过程{3},是技能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结合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化,要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可以实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意志品质和综合能力。
3.1重视教学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过程
体育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体育知识结构。学习是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到新情景中去的能力过程。根据认知理论可以看出,体育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体育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体育认知结构的过程。依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可以将体育学习的基本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操作运用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强化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准备.有了学习的需要和相关知识的准备之后,当新的学习内容输入进来时,体育学习便进入了相互作用阶段,使原有的体育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相互作用。操作运用阶段是智力活动阶段,主要形式就是身体练习,使体育认知结构趋于完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输入、相互作用、操作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出现漏洞,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
3.2重视教学中学生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
认知方式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差异。某些学生体育知觉对象或象征性表象是什么样就认定是什么样,他们的自我概念较差,因而在负强化时,学习效果会显著下降。相反具有独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使知觉、表象随提供的信息而发生改变,在负强化时,学习效果会显著提高。这些都是由学生认知方式个别差异所决定的。
3.3重视教学中内隐认知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许多概念与规则知识是能够内隐获得的。因此,运动技能作为一种规则知识,自然也可以内隐获得。内隐学习在运动技能领域还表现出外显学习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诸多实验表明:内隐学习不仅能使运动技能保持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学中要强调内隐认知对运动技能学习、掌握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对各种应激条件的适应能力。
4、认知心理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4.1不断优化学生已储蓄的认知结构
在体育教学中,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和认知结构是注入新知识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体育知识和体育经验,对体育教学进行设计,找准导入时机,导入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恢复,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整理、罗列、不断使其系统化,并站在新的高度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导入过程的关键是帮助学生优化已储蓄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优化体育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之间和认知起点与认知目标之间建立起足够的联系,使学生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为后续的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4.2激活原有知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活原有知识,就是将长时记忆中与预期要获得的新知识相关信息激活起来,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与新进入的信息互相作用{4}。引发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一旦产生这种冲突,就会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这种知识结构的失衡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觉地同化和顺应已有的体育认知结构。在体育教学中,认知冲突就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引发认知冲突是学习新的体育知识和构建新的体育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
4.3不断更新构建新的体育认知结构
充分利用体育认知结构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原有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把接受的新知识和处于激活状态的旧知识进行互动,意味着新知识通过同化、顺应,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促使体育认知结构的重新转换与构建。新的体育知识存在于认知结构中,通过适当的概括和归纳,得到巩固,不断更新构建新的体育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呈螺旋状上升的发展态势。
4.4运用知识的巩固迁移,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体育认知的过程中,迁移现象始终存在,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挖掘新旧知识的特点,通过思维加工掌握新知识的过程{5}。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同化逐渐丰富完善。体育教学中,迁移是体育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应用阶段,也是实现体育知识向体育能力转化的过程,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在突破知识难点的同时,教师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所获得的信息,使其融入学生体育认知结构中,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结语:认知心理学理论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它的使用价值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可以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激发出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舒其伟.认知心理学与大学体育[J].安徽科技,2004.23.
[2]傅健.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学习方式转变J].体育与科学,2007.28
[3]郑岩.体育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2007.26
[4]周俊.认知心理学在体育教学的应用[J].探索健康干线,2008.3.
[5]李少勇.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探讨学生体育能力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