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宿舍是学生居住、休息、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综合场所,是学生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社会。大学生宿舍的文化和制度建设的成败,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影响到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以“家”文化理念管理宿舍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宿舍管理,人际行为,心理特征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居住、休息、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综合场所,是学生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社会。大学生宿舍的文化和对学生教育引导的成败,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影响到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主要利用调查问卷,研究学生宿舍人际交往心理的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讨论关于宿舍人际交往认识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宿舍文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建议。
一、关于宿舍人际行为的几个误区
1、大学生宿舍人际紧张是由就是学生个性自私造成的
在分析大学生宿舍人际行为特征的时候,有部分学者把它归结为学生个性自私的外在表现。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在“以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当5、6个性格各异的学生相处一室的时候,战争就开始了。
这种观点认为:当前独生子女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独生子女在众多宠爱中长大,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一切都考虑自我利益,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也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些性格特点就容易引发宿舍中的人际关系矛盾。
2、社会背景影响到大学生宿舍人际文化的形成
有部分学者从大学生的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宿舍人际行为形成的原因,如家庭经济条件、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等。
这种观点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自小生活环境优越,养尊处优,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均选择与自己条件相同或者相似的人。而家庭条件较差或贫困的大学生也是与相似处境的宿舍同学交往。他们还认为,城市中成长出来的学生视野开阔,人际交流频繁。农村成长的学生受地域、环境限制,视野、交际有限。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引起宿舍间的人际冲突。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心理的特征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客观上存在着紧张的现象,这是表象。本报告从当事者本人、从学生内心对宿舍关系的所思所想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行为的特征,这对认识大学生宿舍人际行为具有启发性作用,也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和制度管理提供思路。
1、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具有开放性
问卷中有一项调查:若宿舍成员中有你不喜欢的类型,你会如何他/她相处?其中有87人选择“不露声色,正常交往”,有37人选择“努力使自己喜欢”,两项相加达到75.51%。而选择“与他为敌”的只有1人。
这说明,在宿舍中大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理性认识他人的缺点和缺陷。他们在心理上还是认为应该在宿舍中应该尊重他人,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人。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宿舍人际交往心理有利于学生形成包容性的思想和行为。
2、大学生认为宿舍是个人的天地
调查中发现,“很喜欢”在宿舍学习的人有14人,这和 “非常不喜欢”在宿舍学习的13人旗鼓相当,而83.64%的学生选择了“不大喜欢”或者“还行”这种很模糊的态度。
这说明,在大学生看来宿舍和教室是具有本质的区别的地方:教室是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地方,而宿舍是自己的地盘。他们认为宿舍是身体、心灵、思想放松的场所,在心理希望保持宿舍轻松、愉悦的氛围。
这一点也可以从“聊天时,你们宿舍一般聊的话题是”的答题中得到印证:86.67%的人选择了“生活琐碎”,60.61%的同学选择了“情感问题”;而选择“学习”和“就业”的同学只有39.39%和30.91%。
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当某种原因破坏了大学生对宿舍轻松的个体性心理需求时候,就会产生出外化的人际冲突,如“自己率先发表了一篇论文”、“宿舍中因为奖学金产生的冲突”等。原因不在于发表了论文或者谁获得了奖学金,而在于是谁破坏了宿舍与外界相分离的轻松、无竞争、个人性环境,是“社会性因素”破坏了“个人性环境”。
3、大学生宿舍道德伦理与制度管理并重
什么样的规则能调节大学生宿舍人际行为?是制度规范还是道德自觉?
结合这个问题,问卷对“宿舍的清洁卫生是怎样解决的?”这一行为进行了调查:“轮流值日”的占到了56.36%,“看到脏就动手处理”的占32.12%。
在大学生宿舍中,学生愿意接受制度管理,同时道德自觉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真正表现出自私自利的“置之不理”、“按区域分配”的总共在11%左右。
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并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尊重理性,相信道德的力量。有时候学生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在心理上就是这样自我认识的,也并不等与他们就认同自己的行为。那些被称为自私的行为,当问及学生自身的想法是,他们反而会很委屈,认为自己不是自私的。
4、个体差异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最容易导致同一个宿舍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呢?
调查发现,因为“生活习惯相差太大”的占到了65.45%,因为“性格不和”的占到了58.18%,而因为“家庭背景差别大”只有18.79%。
学生不是因为个人社会背景或者贫富的差别产生矛盾,更多原因是学生个体的差异造成的。这说明大学生虽然步入了成年人行列,但是心理、人格还不是很成熟、很完善,需要锻炼,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宿舍需要给他们一个个性成长的空间,给他们完善个性的机会和环境。
事实上,调查发现在产生人际冲突的时候,大学生在心理上愿意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化解。在宿舍生活中有41.82%的人会“尽最大努力避免发生矛盾”,当产生矛盾时候,有31.52%的人会“积极与室友沟通”,而“敌对”、“冷战”、“不知所措”的学生都很少。
三、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和制度管理的建议
1、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以“家”的理念培养学生对宿舍的归属感。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心理特点的分析,家文化的理念比较时候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仿照家文化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家长制的人际结构。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夫妻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整个家庭的人际结构,以家长为核心地位,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有序排列。失去夫妻关系的基础地位和家长的核心作用,整个家庭人际结构就会动摇。宿舍中以宿舍长为“家长”构建宿舍伦理关系,形成宿舍同学之间排列有序的结构,为宿舍交往奠定基础。
亲情关系是其他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其他关系,如合作、利益分配等等,都是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离开了亲情关系,或者亲情关系不浓厚,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关系的和谐发展。
2、在制度建设上要明确学校管理与宿舍个人空间的界限
学校管理在两个方面的教育管理会与大学生宿舍生活发生交汇:大学校园的育人氛围在宿舍里的延伸和大学生宿舍本身的教育管理。
首先,宿舍育人环境是整个高校育人机制的一个环节。但是作为育人机制一个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宿舍育人制度,与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制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在大学校园里竞争性环境营造、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外在塑造等引导性制度较多,在宿舍里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交往中引发学生自我修养的提升。不能简单地把校园文化制度移植到宿舍制度建设上,如不再宿舍里评比优秀学生等,因为宿舍是学生的家,在家里评比 “优秀子女”就会失去家的温馨与包容。
所以,在育人机制上要理清大学校园育人机制与大学生宿舍育人机制之间的界限。
其次,宿舍本身的管理制度要划清公共安全区域与大学生宿舍个人区域的界限。
高校不仅要教育学生,而且还要管理、服务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宿舍需要管理与服务。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上应该达到什么样程度,是不是贴身服务、无事不管就是科学和高效的?本调研认为是否定的。
在大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上,要明晰学校管理的地方和事情与学生自我管理的地方和事情的界限,比如学校在卫生管理上只负责到宿舍门,宿舍里的卫生属于学生自我管理。管理员只在安全检查和必要的安全事务的时候才管理进宿舍,其他的管理都止于宿舍门外。
【参考文献】
[1]张慧娜.刍议大学生宿舍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管理教育.2008(7).
[2]杨进.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Z]. (教发[2002]6号), 2002.
[4]刘晓青.简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激励艺术[J].南平师专学报, 2003,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