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发展,个人电脑也随之极快地普及起来。进而引起了互联网数据流的激增。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运用铜缆接入的方式运作的接入网已经无法满足通信业务量急剧增长所给互联网带来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用户对带宽需求的不断提高,加之光纤通信设备成本的不断下降,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网络工程;信息系统;概念;可用性;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浅析
光线的铺设在整个网络的结构中的工程量是十分庞大的,基于光纤的应用,近年来DWDM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太网技术不断进步,将局域网带宽从原有的10M,100M扩展到1G甚至是10G的容量。随着计算机网络硬件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在逐渐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多方面综合交互的实体,考虑到人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性,信息系统质量也可以从开发方、管理方、用户方三个方面来定义,其中任何一方缺少都不能组成完整的计算机网络。其中开发方主要指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各阶段的技术人员,其工作性质可归入软件工程的范围,此部分的质量要求(需求)与软件质量特性相似;用户方也就是使用方,主要指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他们是信息系统质量需求的最终决定人员;管理方是组织管理人员的总称,它包括开发方的管理人员和用户方的组织领导人员,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管理。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标准
质量作为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特性,总是与某个实体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普遍适用的高质量标准。我们进行质量管理时总是强调,质量标准要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也是如此。质量的好坏主要应由使用者来确定,对一些用户来说是高质量的系统,对另一些用户来说或许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而实际情况呢,我们往往从技术上综合评价一个系统的功能、价格等因素,忽略了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评价系统的性能。结果,许多系统建成后,使用起来才发现有很多不完善或缺陷,或许多功能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或者干脆搁置了。
可用性质量标准是从用户角度对系统的质量进行检验的标准;是从用户角度衡量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的质量的标准;是以人为本来评价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标准。
三、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的可用性
美国人因工程学会HFES(HumanFactorSandErgonomicsSociety)定义信息系统可用性的五大属性为:效率(Efficiency)、学习(Learnability)、记忆(Memoability)、错误(Errors)及满意程度(Satisfaction)。其他学者对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也有不同的定义,但大都不脱离这五个主要的范畴。简单理解,可用性就是多快好省、易学难忘、出错率低和舒适度。多快好省即效率与成本。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个人或整体的工作效率,可以在同等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控制所需成本的增加。易学难忘体现了可用性标准的以人为本的特点。即信息系统工程的方案设计应贴近用户的需要,易于学习、使用和记忆。信息系统的最
终使用者是人,如果信息系统的使用操作复杂,难学易忘,就会使用户对使用信息系统产生抵触情绪,信息化建设也很难成功。信息化面向的用户并不都是高学历、能熟练使用电脑的,所以人性化设计非常重要。出错率低即信息系统的设计要尽量避免使用者犯错误,符合人们普遍的使用习惯。舒适度指的是信息系统建成后使用者的感觉。信息化的实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还要人的配合,而人的态度与感受是必须考虑到的。这再次体现了可用性标准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用性标准的核心精神在于产品或服务对使用者而言是否好用,它不仅与用户有关,而且与任务有关。根据用户的不同,可用性会有很大变化。不同的信息系统工程,可用性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可用性工程(UsabilityEngineering)是信息系统实践中一种先进的开发方法,它包括一整套实施过程、方法、工具和国际标准,并应用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周期的各个阶段。可用性工程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ser一CenteredDesign-UCD)。强调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研究和开发,可以有效测试、评估和提高信息系统的可用性质量,以弥补常规开发方法之不足。
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为提高系统可用性,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在需求分析阶段,深入了解用户构建信息系统的目标、构想;信息系统目前的现状、发展的规模;帮助用户对现有的业务优化重组,建立基于新的业务流程的规范和标准等。
2.在信息系统的设计阶段,对优化重组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定义和设计;建立、执行和控制流程:整合各类资源。
3.在信息系统的论证阶段,反复与用户讨论,听取用户的意见。做出用户满意的详尽的需求分析,不断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此外,要特别考虑信息系统的环境因素。一个信息系统所处的环境,如网络资源、局域网与广域网的关系等,对信息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需求分析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四、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提高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成功率,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高成功率和高投资回报率的关键。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采用以下原则控制质量目标的实现。
1.事前控制。根据“零缺陷”管理的思想,预防产生质量。信息系统建设的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使得任何由于质量问题引起的工程变更,必然产生巨大的投资浪费和工期拖延。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从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就应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在系统设计阶段,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注意发现需求分析过程和设计过程中的缺陷,将一切可能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科学地设计信息系统。
2.标准化控制。经过国内外从事信息领域研究的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标准,总的来说,这一系列标准可以分成两类:信息技术标准:阐述信息产品或系统所应该遵循的技术规范;信息管理标准:规定信息产品或系统设计、实现和维护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些标准为我们建设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信息系统建设,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遵循国内外的相关标准进行,从而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科学性。
3.分阶段控制。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需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系统地设计和实现,它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种过程性,决定了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分阶段实施。系统集成商应根据系统的质量总目标形成各个工程阶段的质量目标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实现各阶段的质量目标来完成整个系统的质量总目标。
4.符合用户的质量要求。信息系统工程的最终使用者是用户,因此,用户需求的符合程度是衡量信息系统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建成的信息系统应符合用户的业务功能需求、性能要求和使用习惯要求等。
参考文献
[1]赵池龙.实用软件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焦宝文.政府CIO战略管理与技术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36.
[3]邝孔武,王晓敏.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斗主编.系统的需求量化分析及实现案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