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媒介语言尤其是网络语言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异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基本用法的极富网络特色的“晒”(为了表述清晰,后文中只有“晒1”特指现代汉语中原有的“晒”),如:
(1)2010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成为我国第一个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委。“晒账本”,不仅要晒,还要晒明白。单就各部委公开预算来说,不仅应该明确各项开支花了多少钱,还应告诉公众这些钱是怎样分配的,怎样花出去的,起到了什么效果。
摘 要:网络新词“晒”是依赖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产生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以共享交流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晒”的语义演化又遵循着语言学的规律,首先由英语“share”谐音转用,意义是“分享”,接着和原有语素“晒1”产生相似性联想引申出“公开”、“展示”之义。语言符号是传播的必备载体,但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演化,“晒”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符号与传播的互动。
关键词:时代经贸期刊,网络语言,谐音造词,语言发展,晒
上例中的“晒账本”指的是35家部委公开了各自的预算。“晒账本”中“晒”的含义相应也就是“公布”、“公开”。那么,为什么不用常用搭配“公开”而要用“晒”?网络上的这个有“公开”义的“晒”从何而来,与现代汉语中原有的“晒1”意义上是否有关联?这种构词手段和表达方式对汉语普通用语有何影响?学界以往对“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晒”的来源与新义的描述上,对“晒”的新义的获得机制和语用效果及其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晒”的涵义、用法进行溯源性探讨,分析其形成过程,总结其语用环境,概括其发展趋势和影响。
本文例句除特殊注明的外,全部来自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和网络博客。
一、“晒”的来源与基本语义分析
“晒1”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单音节动词,有两个基本的义项,第一是太阳把光和热照射到物体上,如“太阳晒”,多为主谓结构,主语为“太阳”;第二是在太阳下吸收光和热,如“晒被子”,多为动宾搭配,“晒”作动语,宾语为所晒之物。根据学界对近几年的网络语料的分析和对网络新词“晒”的研究,以及对跟“晒”极为类似的其他网络新词如“败” [1 ]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晒”的产生是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为新的传播行为谐音造出新词
很多研究者指出,“晒”是由英语“share(分享、共享)”谐音而产生的。最初,“晒”就是网民们把自己的宠物或喜爱之物拿出来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共享行为。随着“晒”的使用频率的增加,可“晒”之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但包括生活用品、玩具等极具个性的私人物品,甚至还包括情感、日记等个人隐私。因此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晒XX”结构的表述,如晒宠物、晒服装、晒美食、晒汽车、晒经验、晒亲情、晒秘密、晒初恋等:
(2)晒宝贝,我的最珍贵宝贝——奥运纪念品。
(3)童心未泯,六一我们来晒玩具,童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玩具更是我们回忆的源泉,每个人都有很多玩具,这个六一,让我们来晒晒我们的玩具吧。
当前文化层次普遍提高,英语也逐渐普及,加之网民以年轻人居多,根据英语谐音造词并不断推陈出新的做法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造词方式已成为一种语言表达时尚。
2. 相似性联想下的同形意义叠加
汉语中与“share”意义相近的词有双音节的“分享”、“共享”,但人们更乐于使用“晒”,主要是因为汉语中原有的“晒1”本来就有置于阳光下的意思,而“晒2”的“分享”义的前提是“公开”,没有“公开”就不存在“分享”,而“公开”与“置于阳光下”意义相通,因而根据人们的相似性联想,“晒2” 便随之产生了“公开”之类的含义。所以英语谐音词“晒2”在汉语原有的“晒1”的基础上提取了“公开”之类的联想义,从最初的表“分享”的涵义扩大到表示 “公开”:
(4)从去年秋天开始,“工资条”开始高调出现在网络各大论坛和博客上。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工资条贴在网上供大家比较参考,这一举动被网友们笑称为“晒工资”。根据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2 769人参加)显示,44%的受访者注意到了网上“晒工资”一事。(《中国经济时报》2007.2.6)
工资本来是隐而不宣的个人信息中的保密部分,因地域、行业、职位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网络上的“晒工资”将以往视为秘密的工资公之于众,“晒”的意义即为“公开”。除了工资之外,公共财政、权力运行这些公众本应拥有知情权的公共事物也逐渐纳入了“晒”的视野,出现了很多机构网上“晒账本”的说法。
“晒”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在音译“share”的“共享”义的基础上与汉语原有的“晒1”意义叠加,从而产生了“公开”的含义。
二、“晒”的词义引申与语用特色
作为一个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新生网络词,“晒”在词义引申和具体使用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1. 词义的进一步引申
如前所述,“晒”进入汉语之后,其词义有两个基本义项,一是“分享”,二是“公开”,除此之外,还引申出一个新的义项:展示。此义项与另一个音译词“秀”的部分含义非常接近,并且“晒”、“秀”常常同义对举:
(5)晒人均年薪28万元:解读华为“激励密码”。又到华为发年终奖之际,在论坛上晒工资、秀分红,也再次成为部分华为员工的娱乐项目。(《第一财经日报》2011.6.21)
(6)父亲节明星争秀亲子照,赵薇公开晒老公爱女。(四川新闻网2011.6.20)
由“公开”而进一步“展示”,这种“展示”的意蕴,根据“晒货”(所晒之物)、看客心态的不同而不同,无关他人,仅为展示,人无我有,实为炫耀。 (7)张柏芝婚后一直低调,要做谢霆锋背后的女人。27日,她产后首次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大晒幸福:她说自己现在幸福指数虽然不是顶点,但自觉比很多人都要幸福,所以很满足。(《潇湘晨报》2007.10.29)
(8)恋爱成本大比拼,晒晒谁的爱情最“值钱”。
有些“晒”的行为是借公开之机有意向别人炫耀,如例(9),而有些则是公开后,客观上造成了炫耀的后果,如例(10)。
(9)从散打专业出身的山东二哥晒身材和肌肉——希望以此征服博客美女徐导。
(10)奥巴马“秀肌肉”: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近日携妻子米歇尔、两个女儿来到夏威夷度假。悠闲的奥巴马戴着太阳镜,上身赤裸,展示出健硕的胸肌和腹部肌肉。(《参考消息》2008.12.24)
例(9)的“晒肌肉”的主观目的是征服别人,“展示”肌肉的同时带有炫耀之意,例(10)的“秀肌肉”没有明确目的,则只是单纯的展示。还有的“展示”有表演性质,略带贬义,与“分享”无关,与“秀”基本同义,如:
(11)明星晒病。这段时间寒暑交替,人包括明星生病的特别多。人有病痛了喜欢呻吟,明星也不例外。呻吟的方式,过去只是哼哼唧唧,如今网络时代了,自然也有了更高级的形式,比如说可以把自己的病痛和治病的照片,拿到网上去“晒”。
“晒”的“展示”义意蕴丰富,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理解成“分享”、“炫耀”、“作秀”、“揭露”等,或兼而有之,意味深长。
2. 浓厚的网络语体色彩
不同的语体中,所使用的词汇有所不同,网络语体主要依靠书面语言来表达,但受到口语语体的很大影响,总体来说属于口语化的书面语体。 [2 ] (58)“晒”首先出现在网络语言中,带有浓厚的网络语体色彩,既有生动形象的口语化色彩,又有轻松调侃的网络化特征。
A.生动形象
“晒”虽然是从英语谐音而来,但与原有的单音节口语化的“晒1”同形,其意义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太阳下“曝晒”物品,去腐防潮,所晒之处,一片光明澄澈,与黑暗腐败势不两立。
(12)网友小鱼告诉记者,大家经常把自己消费的感受晒出来,好评多的餐馆通常生意都很火暴,被“晒黑”的餐馆生意就很冷淡。(《中国消费者报》2007.9.7)
“晒”因“公开”、“共享”而透明清澈,拒绝黑暗,犹如人在太阳下曝晒,暖意融融,光明磊落。因此还诞生了一个新词“晒黑”,此“晒黑”不是指太阳把皮肤晒黑,而是指专门的“揭黑幕”,一旦了解到社会上的不公正的事情或违法行为,即通过网络详细披露,以警示他人。 [3 ]与“公开”、“共享”相比,“晒”、“晒黑”之类的表达更加口语化,更加生动形象,与网络语体风格更加契合。
B. 轻松调侃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网络作为一种互动的、平民化的媒体,正好有助于人们将这种压力释放出来,以轻松调侃的语调或笔触表达自我张扬个性正是网民们的一贯手法。
(13)最不和谐的一晒:晒客,疑似电力系统员工;晒货:两万二的工资条。
(14)有考国家公务员的吗?成绩出来了,炮灰不炮灰的来晒晒分数吧。
将与人们生活或前途密切相关的工资、国考考分公开“晒”在网络上,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轻松地将“被子”、“衣物”等晒在太阳下,带有轻松调侃的娱乐性质。例(13)中的“一晒”将“晒”名词化,“晒”还可以重叠成如例(14)中的“晒晒”,表示尝试态,语气轻松幽默。
三、“晒”的发展趋势
“晒”最初大约产生于2006年,历经五年的发展,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晒”的内容——所晒之物还是行为主体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传播、社会心理、词汇系统中的相关词语等一同发展变化。
1. 由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转换
当前,社会的开放性正在不断加大,而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匿名性,进入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后,人们卸掉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畅所欲言,或公开张扬自我个性,或与人分享自己的至爱,或与人交流心得体会。“晒”的最初内容物(网络上称为“晒货”或“晒品”)——极具个人色彩的物品——依然是网民们热衷于在网络上晾晒的对象,但是,个人晒品无非就是心情、感受、情绪之类,范围相对狭窄,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失去新鲜感;而且还有的人心理阴暗,为了赢得点击率而成为众人的焦点,甚至以发布虚假信息或自曝隐私为乐,他们的“晒”很快便遭到唾弃。因此,“晒”的个人领域相对偏狭。
“晒客所‘晒’ 内容只有真正体现了大众关心的问题才能形成气候。” [4 ]因此,民生问题成为晒客们和网民们共同关注的内容,网络上出现的“晒工资”热潮正是这种心态的集中体现。同时,随着公民维权意识的加强,网上出现了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晒黑”一族,晒黑族揭露的内容基本上是“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如消费陷阱、假冒伪劣、政府职能部门不作为,等等,网友之间交流互动,信息共享,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积极的民间力量。
(15)在各大高校的BBS上,不少2006届的毕业生们都在晒工资,短短几个月,由网民晒出的工资单已经高达170多万条。在“工资条”的众多跟帖者中,大学生群体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希望借鉴这些“工资条”,能给自己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红网2007.8.29)
(16)“新年大家不要被旧骗术给骗了!”新年伊始,热心网友纷纷在网上晒出自己曾经历过的“骗术”,让大家引以为戒。
“晒”最初的行为主体大部分是个人,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年青人,无论是“晒宝贝”还是“晒黑”,都是个人视角下的个体行为。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对公共事务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共机构也对此做出回应,利用网络公开“晒”出一些公众有权知道的内容。因此,“晒”在公共领域似乎也焕发出很强的生命力,如一些单位在网络上“晒账本”、“晒村务”、“晒实绩”等: (17)国企领导人员收入多少、消费多少,以后都要拿出来“晒一晒”。
(18)861个村网上“晒”村务,正为充分体现群众对村务公开工作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山东省莱西市抓住宽带网“村村通”的契机,在市、镇政务网上设立了信息公开平台,在全市861个村建立门户网站。
迈入公共领域的“晒”的涵义更丰富,更加体现了传播的力量,“晒”的搭配对象也更为广泛。
2. 词义系统中的协同演化
词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某个词的意义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相关词语的意义变化。综观“晒”的使用情况,“晒”的词义发展还同与其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词—— “阳光”——的意义演化协同进行。“阳光”的本义是名词“日光”,如“灿烂的阳光”,近年来逐渐出现新的形容词性的比喻义,如“阳光少年”,“阳光操作”,意思是积极开朗、公开透明。如下例:
(19)连不识字的老妈妈都知道,在黄梅天到来之前最好能够把衣被拿到阳光下晒晒。为什么?唯一的目的是防腐。各国的历史经验,当然也包括我国的成功经验表明:腐败最怕阳光。(人民论坛2011.6.14)
(20)“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重要原则,是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的庄严承诺,更是党永葆先进、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新华社2011.6.19)
现代汉语中晒1的本义是在阳光下曝晒物品,使之失去水分、霉味、细菌等。在阳光下摊开晾晒、除菌防腐与网络上面对民众信息公开、反对腐败、反对暗箱操作形成相似性语境,网络新词“晒”也因此融合了现代汉语原有的“晒1”的含义,与“阳光”同现。
(21)肥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涛表示:“网上‘晒’工作实绩,既能发挥网络监督作用,也体现了干部考评的阳光操作,更使领导干部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大众日报》2011.6.16)
此处的“晒在阳光下”指的是在网络上公开公共信息,让群众监督,以实现阳光政务、透明政府,防止暗箱操作的腐败行为。
四、结 语
通过对“晒”这个网络新词的形成、语义与语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 网络新词的形成方式丰富了当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当代网络语言中的“晒”的形成过程是:“晒”首先由英语“share”谐音转用,接着和原有语素“晒1”产生相似性联想,从而丰富了“晒”的涵义,扩大了“晒”的使用范围,使“晒”从最初个人领域的“晒心情”扩大到公共领域的“晒账本”。这种构词方式与以往的音译、意译、音意兼译有所不同,充分地展示了在引进外来词的过程中汉语原有词的生命力和主动性。与“晒”的形成过程极为类似的还有“秀”(表演、展示义)、网络新词“败”(表示奢侈性购买,由buy谐音转用,再和原有语素的语义感染而成),这些词都是首先以英语的音义、汉字的形体出现在汉语的媒体语言中,然后与汉语原有的同形语素发生作用,这种新的构词方式丰富了汉语的组合方式和表现手法,体现了在语言接触频繁的社会背景下,当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对诸如此类的网络新词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当代汉语的语法化与词汇化的研究。
2. 语言符号与传播的互动为当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影响语言的发展。 [5 ] (15)传播媒介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模式” [6 ] (407),“在我们身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言语具有更加强烈的集体属性和公共属性” [6 ] (426),网络这种新的平民化的传播媒介正在对语言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语言符号是传播的必备载体,但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也在词义衍生、类推扩展等方面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演化。 [7 ]“晒”本质上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的心情展示或信息共享行为,“晒”的行为本身和语义发展明显受到网络媒介和网民社会心理的影响,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催生了“晒”,并使“晒”的搭配对象迅速类推扩大,而“晒”的意义由此也更加丰富,“晒”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符号与传播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网络新词“败”的形成与发展:汉语同形语素的感染生成及修辞解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67.
[2]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 赵红艳.网络“晒”行为的社会文化学解读及监管[J].新闻知识,2010,(9):84-86.
[4] 朱俊伟.网络词语“晒”的认知语言学解释[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03-404.
[5] 王 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