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工程质量形势不容乐观,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管理手段,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研究正在积极地进行之中。但是,各地的思路不一、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总体进展较慢。通过调查,本文分析了当前数字化研究的现状,剖析其发展的难点,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现状,难点,对策
1、引言
近年来,国际建筑信息化、数字化对我国建筑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了适应形势,从提高科技含量入手,优化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府监管,将工程质量监督引入网络化、数字化的轨道,提出了“数字质监”的构想。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实现,可以大大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推动整个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使工程质量状况纳入政府科学监控之中。
2、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国内现状分析
结合2011年江苏省质监总站向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国内现状如下:
各级部门对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升,部分城市已开发并在实践中发挥着较显著的作用,但是,总体说来,数字化的水平普遍还不高,各地发展不平衡,监督机构本身数字化开发的实力不强,经费十分有限,数字化人才极其缺乏,数字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不十分明确,另外,由于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目前处于不稳定的探索期,也影响了数字化的开发,即使已研制成功的监督系统多为孤立型,与其它部门的系统不联网,功能局限性大,信息资源不丰富,门户网站的服务性较弱,与公众双向互动沟通的效果不明显。
3、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的难点
3.1资金短缺,数字化建设及推进难以保障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能的现代化基础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作保障。不仅开发研制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以及后期维护等都需要一笔可观的专项经费。自2009年全国工程质量监督费取消后,很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性质和地位还没有明确,经费困难已是通病,有些质监机构人员的收入下降很多,更不容易有充足的经费进行数字化建设。
3.2监督机制不确定,数字化研制开发难以适应
自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出台后,工程质量监督的机制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全国各地的监督模式不尽相同,有的仍沿用过去的责任到人的全过程监督模式,有的已改为执法监督,有的在混用,建设部5号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出台,对工程质量监督的未来走势有了一定的导向,但是对如何具体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由此,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研制开发就难以适应,难免会造成程序上的不断修改和投资上的浪费。
3.3编码规则不统一,区域性的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是工程建设信息化大平台的一个子项,如何能合理地融入大平台,从技术上说,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编码规则,对工程、单位、人员的标识要唯一,编码要统一,否则,实际应用中会造成混乱,区域性信息也难以共享。
3.4部门之间差别较大,系统整合难以配合
数字化监督体系的建立,终极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原因:一是各级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一,对数字化建设的理解与需要程度不一,推动力不强;二是各个部门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很难召集并静下心来认真做数字化监督联网工作,组织性不强;三是同一性质的职能管理单位,其工作运行机制也不完全一样;四是不少单位已有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差异较大,且内外网分布散乱,原有的数据格式出入可能很大,如何天衣无缝地转换也很困难;五是一直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各单位间数据交叉冗余严重,层次不清,要找到众多纷繁复杂数据的关联要素绝非易事,数据整合监管难度很大。
3.5复合型人才缺乏,研发维护难以完成
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实现,需要既具有工程质量监督业务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他们清楚监督业务的需求,也清楚如何用计算机技术加以实现,做质量监督机构和计算机软件公司之间的语言沟通桥梁。在以监督业务为主的质监机构里,工程类技术是主流,质监员一般都非常不情愿改行去搞计算机研究,因为个人发展前景有限,而且经济、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吸引力。这种局面在质监机构客观存在,对数字化的研究与发展十分不利。
4、对策
尽管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面临许多的难题,但是数字化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加强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需要,也是实现政府管理工作创新,建立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时代需要。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目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数字化建设是长期性、基础性强、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它首先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才是数字化建设得以深入持久开展的根本保障。当然,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科学工作,首先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如果前期规划不慎,将会使后面的开发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是偏离了方向,导致系统作废,这样的情况已有发生,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资金投入是数字化建设的物质保障,不仅在硬件造型方面、软件开发方面,对于人员的物质保障同样重要。
4.2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统一标准和规则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专业性强,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专门的组织去实施。如果每个监督机构都设立这样的一个组织,不现实,也不可能,还会造成更多的框架各异、系统繁杂。比较好的办法是以省为单位,由省总站牵头,统一数字化监督数据库标准,统一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统一联网规则,统一规划,建立完整的数字化体系,制定所要开发数字化系统构架、目标,积极部署,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4.3从实际出发,构架数字化监督体系
数字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很快能完成的,相反,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事情,这方面也有不少失败的例子,例如有些系统与现场的质监工作脱节,并没有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相反,增加了质监人员的工作量,给基层增添了麻烦。究其原因,主要是脱离实际,不能满足监督机构及政府监督管理的需要,造成资金、人力、设备等的浪费。因此,为保证数字化建设不偏离方向,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和设计,构架符合监督工作需要以及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的数字化监督体系,踏踏实实地做好调研和分析,不仓促上马,盲目开工,做好前期的评估,提交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需求。
4.4综合协调,密切配合,妥善整合系统
在调研中发现,各地质量监督机构的情况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甚至连工作机制也不太一样。国家的政策标准、规范条文随着新技术不断更新,不断出台,部分业务规则及各项制度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之中,为了建立数字化的监督体系,势必做好各单位及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工作,保持密切配合的关系,对各单位已有的系统进行妥善整合。目前有种思路就是将整个系统划分成几个子系统来开发,这样做,可将每个平台设计精细化,并按照软件运用的轻重缓急开发,但首先还是应该先全局考虑设计,否则会造成各子系统不能接口的问题。
4.5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
无论哪种系统的开发和建设,都与可靠的合作伙伴分不开的,这里的合作伙伴指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一般来说,由质量监督机构提供需求,委托一家软件公司具体编程开发。实际情况是很难找到非常满意的伙伴。无论是选择大公司还是选择小公司,都各有利弊:有的大型电脑公司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但因为业务涉及面广,业务量饱和,对相对小型的监督系统会看不上眼,在后期的修改升级或维护方面会很拖延,甚至会中止服务;有的小型电脑公司,服务态度不错,特别是前期接业务时承诺的很好,但是,由于实力不是太强,技术不够先进,人手会跟不上,拖延时间较长,也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由此,建议选择诚信度高、可靠性高的较大型的公司,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并签定行之有效的合同,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有效约束。
4.6加强队伍建设,吸引高素质人才
数字化系统建设归根到底靠人来实现。各级质监机构应通过内部挖潜,对特长人员进行数字化知识培训,使其“专业化”,切实提高他们的待遇,建立起各级数字化队伍。省、市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信息中心”,选拔既有计算机专业特长又有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验的人员负责数字化工作,同时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系统操作和管理能力。市级信息化系统管理部门对县级基层信息化建设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提高基层对信息化系统操作和管理能力。只有自身的队伍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出合理的数字化建设需求,与电脑公司很好的沟通,及时纠正设计过程的错误,让构想出的数字化建设前景由想象变为现实。
5、小结
当代世界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使人类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全球各个角落的紧密联系和行动同步。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时,必须充分认识数字化的重大意义,攻坚克难,推动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科学发展,更好的为百姓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詹煜坤.推进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困难和对策,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李志刚.浅议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10月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