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历史悠久,早在越南的北属时期就已经建城,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河内原称“大罗”,在11世纪初时,越南李朝第一任皇帝李公蕴太祖迁都大罗城。传说李太祖率众迁都时,大罗地面飞腾起一条金色的巨龙,太祖认为这是一块吉祥的地方,便将大罗命名为“升龙”。而该地名中“龙”与象征繁荣昌盛的“隆”同音,因此人们又常以“升隆”来称呼此地。后来陈、后黎等许多朝代都曾把这里作为京城,城市名称也多次发生更改。
摘要:越南河内现存的三十六街历史街区于11世纪时初步成形,15世纪时经系统性分行划市,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历史肌理,是研究越南传统民居的鲜活样本。从城市规划师的角度,介绍了三十六街地区的发展历史、布局特征及传统建筑形式,分析了若干代表性的街区与建筑,并与中国南方传统民居进行比对,提出了对该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历史街区、民居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历史期刊投稿,河内三十六街,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民居保护,城市肌理
19世纪初阮朝建立,越南的首都迁至顺化,并将此地重新命名为“升隆”。因城市被环抱于红河大堤之内,遂改名为“河内”,沿袭至今。1873年法国侵占越南,并成立法属印度支那政府,首都定为河内,持续至二战时期。二战后越南独立,当时政局分为南北两派,北越首都为河内。1975年越战结束后南北越统一,河内成为统一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
如今的河内老城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图1):一是旧时皇帝、后妃及其侍从居住以及朝廷办公的京城(Citadel);二是市民日常生活及商业贸易的三十六街地区(36Streets);三是法属殖民时期殖民者居住的法国街区(FrenchQuarter)。虽然由于历次的战争,旧街区与老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然而城市的肌理完好地保留下来。
1河内三十六街的布局特征
1.2分行划市的街道
三十六街地区在布局上采用严格的分行划市制度。由于商品经营的特性,从事相同行业的人群往往会自发聚集,促使了特色商业街道的形成,并常以所售商品直接命名,如“铂行街”(PhoHangBac,出售贵重金属)、“鱼行街”(PhoHangCa,出售鱼类产品)、“棉行街”(PhoHangBong,出售纺织品)、“盐行街”(PhoHangMuoi,出售盐)等。虽然最初此地区只有36条街道,但随着历史发展和街巷密集化的趋势,如今已有76条街道之多(图2)。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品的种类日益多样,然而商业模式未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的商铺维持往日的经营类别。如“铂行街”,在19世纪时是一条贩卖贵重金属的商业街,如今为金银首饰售卖以及货币兑换的场所。相较来说,虽然我国历史街区中也有分行划市的传统(如北京的各色胡同),但将历史功能保留至今的案例却较为罕见。
1.3密集排布的商店
三十六街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远大于河内的其他地区。在不到100hm2的土地上,容纳了21,900户居民,人口密度接近662人/hm2(数据来源于2006年还剑郡人口普查),这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也并不多见。由于众多的聚集人口和频繁的商业活动,使得居民对过旧的房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翻建、加建和扩建,以至形成今天的形态。如今三十六街地区沿街建筑多是以4至6层的窄面宽楼房为主,它们紧密排布,形成了连续且富有韵律的街道界面。
大多数沿街的楼房以商业建筑为主,主营服装业、餐饮业以及特色的迷你酒店等等,其他商店种类则根据其所在道路的销售商品有所调整。普通建筑一层地面与道路标高齐平,为临街开设的各种商店;也有部分建筑一层往下沉落约0.06m至1m,同时二层离地面约半层多高,两层均做商铺出租。迷你酒店是此处常见的建筑形式,通常与餐厅或者咖啡厅结合开设,即咖啡厅、餐厅设在一层,旅馆前台设在二层,三层以上及内院为客房。受三十六街地区的人口高密度及商业环境影响,临街建筑的利用往往充分而立体,许多商店除了在一层开设货品展示柜台之外,二层、三层往往也做成橱窗以充分展示店内货品(图3)。1.4随处可见的寺庙、祠堂
三十六街形成的时代久远,因此留下不少的历史遗迹。部分城墙与城门至今保存完好,许多富有保护价值的民居也随处可见,而散布在各大街小巷的宗教建筑与遗址数量亦相当可观,如寺庙、道观、神庙、祠堂、会馆等等,这些都是伴随着河内市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图4)。
越南当地的宗教信仰多样化,长期受中国、印度等文化影响,许多周边国家的传统习俗也融入了越南国民的生活之中,因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建筑形式,诸如文庙、先祖祠堂、道教的道观、中国华南地区的会馆等等(图5)。但由于大部分的宗教建筑已转为民居,因此保护状况较差,内部院落随意搭建现象严重。幸运的是多数建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若能将院落内违章搭建部分拆除,主建筑稍加修葺即可恢复古迹原貌。
1.5街道案例——铂行街(PhoHangBac)
铂行街(PhoHangBac,越南汉喃字为“埔行铂”),是河内三十六街中最主要的一条街道,贯穿整个片区的东西。整条街道西接南北向主干道桃行街(PhoHangDao),东至皮行街(PhoHangBe),全长约280米。现存的街道建于18世纪时期,最初主要为银器加工工匠开设的店铺。到19世纪时,此处金融业、金银加工业与货币兑换业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铂行街便由此得名。“铂(Bac)”在越南语中指贵金属,而此处的行业均与贵重金属有关。直至如今铂行街功能仍未有太大转变(图6)。
铂行街的保存相对于三十六街其余的街道来说较为完整。现存街道总宽度约10m,其中车行道7m左右,街道两侧房屋风貌依旧,大多为2~3层高,与其他街道4~6层的高度差异较大,因此传统尺度保存完好。一些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如位于铂行街与丁烈街(PhoDinhLiet)交叉口处的金钟剧院(ChuongVang),该剧院建成于1920年,是铂行街的重要标志之一(图7)。此外,铂行街42号的银匠店也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店,店内仍供奉着古老的银匠守护神造像。
2越南传统民居的特点
2.1民居形式
河内三十六街内的民居类型属于较为典型的越南传统民居形式,院落布局细长,面宽窄却进深大,类似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竹筒屋(TubeHouse)。每个院落的面宽约在3m至4m左右,但进深一般都大于20m,最大的一处进深竟达到了120m之多。此外,在部分院落与院落之间往往穿插着小巷,通往街区内部的中庭,而围绕着中庭往往又布置着2~3座左右的院落,由此可见此处的土地利用率之高。
竹筒屋式的布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临街门面资源,同时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河内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热带湿热型季风气候,面积狭小的天井有助于在季风来临时通过烟囱效应拔风,带走建筑内部湿热的空气,以提高居住的舒适感。
2.2代表性院落
符禄街(NgoPhatLoc)30号的院落的布局模式相当典型(图8),它起初为一座家族祠堂,于1878年左右翻建,后作为住宅使用。此院落共有三进,由三组两层的房屋以及部分临时性一层房屋共同组成。临街的一栋房屋为商店,直接面向街面敞开,而中部以及内部的房屋则用来会客、居住等等。厨房与厕所位于最内侧的院落里,属于临时搭建的一层房屋。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房屋与房屋之间天井狭小,内部格局十分经济合理,根据需要还增加了若干夹层。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整个院落带有浓郁的河内传统民居韵味。
3河内三十六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河内三十六街虽然属于历史街区,但是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旧的住宅院落中已经形成了许多自发的加建,许多寺庙祠堂已变成民居;另一方面,部分破旧房屋已被当地居民翻建成了更高的商店、酒店,改变了原来的街巷尺度感和天际线。应该讲,如今的三十六街地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图9)。
可喜的是,三十六街地区街道脉络及院落布局还保留着过去的肌理。同时,翻建的建筑虽然多使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但风貌仍然与19世纪法属殖民时期相近,大部分临街建筑仍保持着法式拱券、柱廊装饰以及越南传统的坡屋顶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历史街区,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保护这片区域不仅仅是保护若干个历史建筑及院落,而应涉及整个街区,包括街道尺度、院落肌理、古树名木以及原有的街区氛围等。其次,对于街区内部新建的建筑应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对其高度、尺度、风貌进行管制,以对历史街区表示尊重。第三,应合理引导三十六街地区商业模式的转变,以提升售卖商品的档次及销售环境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通过日照、通风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的疏散,提高当地居民的居住水平,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与热情。
4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可借鉴之处
越南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与中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建筑风格也有诸多近似之处,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上,三十六街地区可供一些经验教训为我国城市借鉴和学习。
4.1划分合理的历史街区保护区
如今越南政府对三十六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已划分相应的保护区,并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风貌进行控制。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我国城市,部分城市对旧城区的保护并不受重视,旧街区不是拆掉建新城,就是任其自己破败,缺乏合适的保护与管理。对于承载城市记忆的旧街区,市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提早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及时划分合理的保护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2延续历史街区的肌理
历史街区内旧建筑翻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翻建之时既应注重保存过去城市的风貌,又要在建筑质量上进行改善。由于是历史街区,街道红线、建筑控高、建筑风格的控制必须严格把关,从而避免历史风貌的建筑被居民随意地加建、翻建、改建而逐渐丧失价值。
4.3保护和引导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
保护好历史街区的建筑容易,但延续过去的生活方式却是个难题,如何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下保存过去的商业模式,需要长期实践与探索。一些古今相近的行业可以近似保留,如三十六街中铂行的贵金属交易转变成当前的玉器、首饰买卖等;一些过去繁荣但现在衰败的行业只有引导其转型,适应现代人的消费模式。传统街区的行业经营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避免让历史街区保护徒有建筑空壳之类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千叶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The“36GuildStreets”area,Hanoi’sAncientQuarter,Historiccentreofthecity’sprosperity[M].东京:昭和女子大学国际文化研究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