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外科手术会导致手术部位的组织与皮肤受损,如果手术切口处的细菌等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的限度,就容易引发手术感染[1]。手术部位的感染有手术中涉及器官与间隙的感染,也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引发手术和外伤感染的因素很多,如手术环境、无菌操作、皮肤消毒以及手术时间等对感染均有一定的影响。兽医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对外科手术和外伤的感染控制工作。
[摘 要] 手术感染是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影响到预后效果,严重者甚至会由于感染导致死亡。兽医外科中手术部位感染以及外伤感染的诱因很多,手术与外伤感染的发生率也较高。本文对兽医外科手术和外伤的感染控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兽医,外科手术,感染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以及感染的定义
1.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兽医外科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可以将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污染切口、清洁-污染切口以及感染切口四类。其中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感染没有达到炎症的程度,也没有进入咽喉、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感染已经进入咽喉、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但没有明显的感染现象。污染切口是指手术感染已经进入急性期但没有化脓[2]。主要是开放性创伤手术,如胃肠道、胆道手术等,手术中有明显的污染现象。感染切口主要是指陈旧的创伤切口有失活组织,或者已经有脏器穿孔与临床感染。
2.外科手术与外伤感染概述
兽医外科手术与外伤感染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浅部组织感染、深部组织感染以及脏器感染。(1)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一个月内发生的累积手术切口部位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切口或者伤口处的组织有化脓性液体;对切口或者伤口处的组织进行培养发现病原体;有感染的体征或临床症状,如出现发热、发红、触痛等;感染组织为开放的浅表层组织。(2)深部组织感染:在没有植入物的手术后一个月内,以及有植入物的手术后一年内,出现累积深部软组织的感染。从切口或者伤口深部进行引流或者穿刺,可以发现化脓液体,但脓液不是来自脏器;切口或者伤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如肿胀、发热和疼痛等;经过直接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出现脓肿或者其他感染的证据。(3)在没有植入物的手术后一个月内,以及有植入物的手术后一年内,出现累积解剖组织的感染。从气管或者间隙引流发现脓液;从器官或者间隙的分泌物中分离组织进行培养可以发现致病菌,经过直接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器官或者间隙出现脓肿,并可以发现间隙感染的证据。
二、兽医外科手术和外伤感染的控制要点
1.创口处理
首先对创口进行处理,处理必须彻底,如果有没有清洗干净异物,局部组织不能对异物进行全面的溶解、吞噬,容易导致创口迟迟不愈合,这就给致病菌感染创造了机会。
2.严格控制手术环境并进行无菌操作
使用消毒药水喷洒手术场地以及畜体外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进行手术;对手术部位进行去毛和局部消毒,手臂以及器械等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凡是与创口有接触的物体均要求无菌,以此降低手术感染的概率[3]。
3.正确使用消毒剂与撒布剂
在处理创口时使用的消毒剂浓度过高,以及使用向创口内撒布的撒布剂等,均会对创口的细胞组织造成破坏,并且延长了创口的愈合时间,给空气中致病菌入侵引发感染创造了机会。在兽医临床上,由于消毒剂与撒布剂使用不当导致的感染十分常见,尤其是浓碘酊以及撒布剂导致的创口感染病例很多。浓碘酊可以有效杀灭多种致病菌,但是其对粘膜或者皮肤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并且可以透过皮肤进入局部组织中,导致局部组织充血,促进皮下组织对炎性物质的吸收。因此,在使用这种药物时只能作为没有破裂皮肤的消毒剂,不能用于已经破裂的皮肤或组织。
在使用创口撒布剂时加入小剂量的磺胺结晶粉,能够起到很好地消炎、杀菌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只对缝合口的创口适用。这是因为其渗透性很强,具有很强的杀菌消炎作用,空气中的细菌不能透过撒布层进入创口内部,进而可以有效保护创面。但是如果在处理创口时使用不当,如使用的磺胺结晶粉过多,很容易导致创口形成异物,延长了创口愈合的时间,也会让药物失去药效,给病菌再次入侵创造机会。因此,创口的愈合应该主要依靠机体的修护与防卫,有效保护机体的这种防护与修复功能十分关键。
三、结语
总之,在兽医外科手术和外伤感染的控制工作中,兽医人员首先应该做到彻底清理干净创口,在手术全程坚持无菌操作,正确使用消毒剂与撒布剂,并做好防护工作,以此降低创口发生感染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范春梅,刘长权,刘红艳.兽医外科手术的操作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0(08).
[2]邹国庆.抗生素与麻醉药物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6).
[3]段绍德.兽医外科工作的反思与展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