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属杂志投稿须知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4 05:04:13

文章撰写顺序为:中文题目、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3-6个)、中图分类号(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分类》一书中查找)、引言、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英文题目、作者(如Zhang Hongyun)、单位、英文摘要、关键词(数量和顺序与中文关键词一致)。正文的引言部分不编号,亦不列出“引言”二字,直接陈述即可;一级标题用“1,2,......”排序;二级标题用“1.1,1.2,......,2.1,2.2,......排序;三级标题用“1.1.1,1.1.2,......”排序。文稿请用Microsoft Word 编排,具体请参考稀有金属投稿模板

(1) 论文题目:中文不超过20字,英文不超过200个字符,以简明、确切地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为原则,应避免出现非公用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数学式、化学式,如有副标题,中间用“:”分隔。

(2) 论文作者:一般不应超过6位,作者工作单位不同,以上角标1,2标示。工作单位应使用正式全称,勿用缩写及简称;书写格式依次是工作单位、机构、所在系,单位所在地(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国别。

(3) 论文文摘:中文文摘350~500字左右,英文文摘长度800-1000words。摘要中不要重复题目中已表述过的信息,也不使用评论性语言,不应有如“------未见报道”等。摘要应含有研究的问题、过程和方法、结果、结论4个层次:其中“研究的问题”尽量简写;结果、结论要写详细(如文章有定量的结果,应在摘要的结果部分给出定量的结果,如“------重量降低了20%”);英文摘要:内容不需要与中文摘要完全对应,涉及文章研究、阐述、设计、试验等内容时要使用过去时、被动语态(例如:A die was designed------. ),结果、结论用一般现在时(例如:The results show that---)撰写,避免出现The paper studies---- 或The author studies------这类句子。尽量使用简单句;避免使用长系列形容词或名词来修饰名词。

(4) 关键词:应列出3~6个与文章密切相关的、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关键词尽量采用全称,缩写一般不能作为关键词。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规范词(图书馆查阅);中图分类号1~2个(参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一书)。

(5) 引言:要求200~400字。内容可以包括研究的背景、范围、目的、意义及主要方法,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要与文摘雷同,应避免公式推导、图表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绍,引言部分不编序号,“引言”二字省略。 不应叙述结果及结论。

(6) 首页页脚:需注明收稿日期及修订日期;省部以上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及批准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历(学位),职称及研究方向;通讯联系人,职称,电话。E-mail:......。 通讯作者必须由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担任

(7) 1)图题(包括(a)、(b)等分图题)、表题要同时用中、英文标注;图、表中的文字要用英文;
2)图片、表格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图、表,不要集中排在文章最后;
3)表格使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横线,表中不得有竖线;
4)墨线图要求用计算机描绘,图形规整,墨色黑(不要使用彩色线条),线条粗细均匀,曲线和轮廓线等用宽度为0.35 mm(1.0 p)的粗线,尺寸线和坐标线等用宽度为0.18 mm(0.5 p)的细线;
5)照片或灰度图应反差适当,鲜明可见;金相照片应给出比例尺,如 5 μm
6)在各坐标轴旁应注出对应的物理量名称、符号(斜体)和单位,如速度 v / (m·s-1 ),如为无量纲的量,则只需注出物理量名称、符号;
7)计算机界面图不要太多,界面图中的字迹应清晰,请删除那些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计算机界面图。

(8)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我国颁布的法定单位(国际单位制):ppm, Å, Oe, emu, sccm, pct等请用国际制单位10-6 , nm, T, A·m2·g-1, ml·min-1, %表示。数字与单位之间空半格,如 2 mm,不要写成2mm;物理量与单位之间用“/”相隔,如 s / mm,不要写成 s(mm);复合单位按下例表示:在文字叙述中为 2 m•s-1;在图表中为 v / (m•s-1 )。

(9) 公式中各变量的含义应在公式后说明,并用斜体字(pH例外;角标除变量外,一般用正体),例如:v=s/(1),式中,v为速度(m•s-1);s为距离(m);t为时间(s)。

(10) 数学式和反应式等可另行起排,并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序号加圆括号),右顶格排;需断开,用2行或多行表示时,最好在=,+,―等符号之后断开;反应式反应条件应用比正文小1号的字符标注于反应关系符号的上下方。

(11) 结论:不要再叙述研究的内容,只写研究得到的结论。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

(12) 参考文献:主要选择已公开发表的近期文献(以连续出版物为主,尽量避免引用图书),一般论文列出的参考文献不能少于15篇,综述不能少于30篇;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观点、结论、数据、公式、表格、图件、程序等,必须一一注明原始文献的出处,不使用未经亲自阅读过的二次文献;所有使用过的文献应该在文后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依次列出,避免遗漏和错误。

(13)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各项必须齐全,不得缺项;作者姓名应全部录著,不能以“等”或“etc.”等代替,无论中外署名、一律姓前名后,(例如:Yan C H,Smith G S);非英文的参考文献一律采用英文表述,中文文献需在英文后括号内将中文原文献注明;年份,卷号,期号及页码务必写全:

[1] 期刊 文章作者.论文题目(篇)名[J]. 刊名, 出版年, 卷号(期号):起页码.
[2] 著作 著者. 书名(英文首字大写)[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页码.
[3] 译著 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码.
[4] 论文集 论文作者.论文题目 [A].论文集编者.文集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 技术报告 作者.论文题目 [R].报告代码及编号,地名:责任单位,出版年.
[6] 学位论文 作者.论文题目 [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起页码.
[7] 专利文献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 .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8] 技术标准 标准号.标准名称[S].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