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杂志投稿格式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4 08:04:15

稿件内容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单位地址、摘要、 关键词(随后提供英文文章题目、作者、单位地址、摘 要、关键词)、前言、结果与讨论、结论、实验部分(综 述类文章除外)、致谢、辅助材料说明(Supporting Information, 综述类文章除外)、参考文献、图文摘要等.

请从我刊网站“作者下载中心”下载“论文模板” 撰写论文. 稿件编排顺序是: 文章题目、作者、单位地 址、摘要、关键词(随后提供英文文章题目、作者、单 位地址、摘要、关键词)、前言、结果与讨论、结论、 实验部分(综述类文章除外)、致谢、辅助材料说明 (Supporting Information, 综述类文章除外)、参考文献、 图文摘要. 图式、图、表格放在文中第 1 次提到的段落 后.

6.1  题名

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来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 不得使用不常见或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 尽可能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 一般以不超过10个实词为宜, 且每一个实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6.2  作者、单位及页脚

作者姓名置于题名下方, 并在通讯联系人右上角标注*. 如含合作项目, 依次在作者右上角标注英文小写字母abc, 并于其工作单位左上角标注相应的英文字母. 英文中, 中国人作者表示姓和名首字母大写, 其余小写, 姓在前, 名在后, 姓与名之间加逗号, 如Liang, Guang-nian. 姓与姓之间加分号. 外国人人名按作者自己提供的拼法拼写.

作者地址应写明工作单位全称(如: 复旦大学化学系) 、城市和邮政编码, 各项之间以空格分开.

在第一页脚注处注明通讯联系人的E-mail地址和论文的资助基金、项目及其编号(中英文).

6.3  摘要

论文需同时提供中文和英文摘要. 摘要以提供论文 的内容梗概为目的, 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简明、确切 地论述研究目的、原理和结论, 具有相对独立性. 摘要 应重点包括 4 个要素, 即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在这 4 个要素中, 后 2 个是最重要的. 在执行上述原则 时, 在有些情况下, 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 范围, 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不应有引 言中出现的内容, 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 不 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 和术语, 不用引文, 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 表的论文; 缩略语、略称、代号, 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 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 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不 用图、表、化学结构. 中文摘要以 300 字左右为宜. 英 文摘要应符合英文语法, 句型力求简单. 为了便于英文 读者阅读, 英文摘要应该比中文摘要更详细一些, 特别 是有关方法和结果的部分, 字数约为300个单词及以上, 为英文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6.4  关键词

列出5~8个中、英文关键词. 中文关键词放在中文摘要后, 英文关键词放在英文摘要后. 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关键词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英文关键词全部用小写(人名、缩写等例外) , 中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结束处不用标点符号.

6.5  前言

简明扼要地阐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背景介 绍限定在有关的内容上, 不要擅自对以前的工作进行扩 展, 同时附上必要的参考文献. 不另列标题. 通常, 研 究论文前言不要超过两页(A4 纸, 2 倍行距打印), 研究 通讯、研究简报应更短.

6.6  结果与讨论

简洁明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凡能用文字表达 清楚的简单图或表格, 尽量不列出图和表. UV, IR, NMR, MS 等谱图原则上不刊出, 改用文字表述. 同一 来源的数据不应在图和表上重复引用. 对于实验结果尽 量用表格给出(不含分析数据), 以节省空间. 讨论部分 应尽量避免重复表格、图式(Schemes)中明显的内容、避 免对实验步骤描述太详细.

6.7  结论

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不能直接复制摘要等内容.

6.8  实验部分

实验应具有可重复性, 描述要详细. 实验部分包括 仪器与试剂、详细的实验步骤、全面的表征数据、相关 文献的引用等.

6.8.1 仪器与试剂

列出测试仪器型号、生产厂商、测试条件和精度; 材料、试剂的纯度和纯化方法; 所有标准技术和方法; 理论计算中采用的计算程序、来源及计算机型号、语言 应予以注明. 对于已知化合物作者应提供来源或合成方 法, 并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以代替实验步骤.

6.8.2 实验步骤

对于新化合物的合成和采用新方法或改进的方法 对已知化合物的合成, 实验步骤应详细、明了. 标题应 给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和编号. 实验描述中, 简单化合 物用分子式代替, 标题化合物或较长的化合物用相应的 化合物编号代替. 如果步骤相同, 只需一个代表性的、 详细的步骤, 其他的随产物数据表征只列出不同的部分 (反应时间、分子比例、提纯方法等). 实验注意事项必 须说明.

6.8.3 化合物表征

对于已知化合物, 采用文献方法合成, 需提供表征 数据的参考文献. 采用新方法或改进的方法合成的已知 化合物, 需提供相应的鉴定数据和纯度. 如果物理性质 和表征数据与参考文献一致, 需在文中说明, 并引用参 考文献, 只发表与参考文献不一致的表征数据.

对于新化合物, 应以标题形式列出, 并给出系统命 名和编号. 新化合物需提供相应的鉴定数据和纯度, 一般应包括1H NMR, 3C NMR, IR, MS, 元素分析(或高分辨质谱, HRMS). 结晶固体化合物需给出熔点(m.p.)范围.

新化合物的1H NMR和13C NMR数据应完全提供.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d、t、dd、dt等峰须提供耦合常数(J值) , 对于多重峰(m峰) 需给出化学位移范围. 红外、质谱数据不必完全列出, 只列出重要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特殊结构的质谱片断. 应列出化合物元素组成的计算值和实测值, 元素分析数据绝对误差允许范围通常为±0.3%; 对于含有除C, H, N, O外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允许误差范围为±0.5%; 当F, I含量大于60%时, 允许误差范围一般为±1.0%. 高分辨质谱(HRMS) 应列出元素组成及其相应实测值和计算值(相对误差不应超过±5 ppm) .

手性化合物一般须提供比旋光度, 比旋光度用$[alpha]_{gamma}^{temp}$ (±) Value (c x, solv.) 表示. λ表示测定波长, 通常用钠光D表示, temp表示测定温度, x表示测定浓度值, 单位为g/100 mL, solv.表示测定用的溶剂.

化合物表征的原始谱图和数据请放在“辅助材料 (Supporting Information)”(见第 6.9 节)作为辅助材料.

化合物的分析结果表达顺序为产率、熔点(沸点) 、旋光度、折光率、紫外、核磁光谱、红外、质谱和元素分析(或高分辨质谱) . 举例如下:

得911 mg无色针晶12, 产率41%, m.p. 239~240 ℃, $[alpha]_D^{12}$+134.4 (c 0.50, CH3OH) , $n_D^{20}$ 1.3941; UV-vis (EtOH) λmax: 238, 258 nm;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0.78 (t, J=8 Hz, 3H) , 1.07 (d, J=8 Hz, 3H) , 2.96 (s, 1H) , 3.80~4.00 (m, 1H) , 6.90~7.10 (m, 1H) ; IR (KBr) ν: 3420, 3380, 1675, 1683, 1610, 1588, 1500 cm-1; MS (70 eV) m/z (%) : 525 (M, 46) , 507 (30) , 43 (100) . Anal. calcd for C12H11N: C 85.70, H 6.55, N 8.27; found C 85.54, H 6.56, N 8.15 (HRMS calcd for C17H20O2 266.1458, found 266.1460) .

6.8.4 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数据须上传到英国剑桥晶体数据库, 并 在文中给出 CCDC (Cambridge Crystallographic Data Centre)号.

结晶学数据以下列次序和格式报道: 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Mr) ; m.p. (℃) ; 晶系; 晶胞参数(nm) 及体积(nm3) ; 密度实验值(Dm) 及计算值(Dc) ; 晶胞中分子数(Z) ; F(000) , 所用X射线、吸收系数($mu$) 、实验方法; 空间群和分子对称性; 光学数据. 原子间的键长、键角、 热力学参数等表格,一般不用在正文列出(特殊情况除外), 可放在“辅助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中(见第 6.9 节).

6.9 辅助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

       实验步骤和表征数据都应放在实验部分. 辅助材料 (Supporting Information)含实验获得的原始谱图和数据, 包括谱图、色谱、图、表、晶体结构数据和计算数据等. 它不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影响文章的阅读和理 解, 但是文章重要的补充材料, 为研究工作保存重要的 实验数据和计算信息.

辅助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单独一个 PDF 文 档, 内容有文章题目、作者及单位、对提供材料的描述 和相关材料. 对于较长的文档, 应提供目录并按 S1, S2, ……标注页码. 图、表给出标题和序号, 并按 S1, S2, ……编号. 图应清晰, 分辨率不小于 300 dpi.

如果文章提供了辅助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 需在文中对辅助材料进行简短描述. 格式如下:

辅助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 [简明地指出提供 了什么类型的数据]. 这些材料可以免费从本刊网站 (http://sioc-journal.cn/)上下载.

6.10  致谢

作者对文章做出过贡献的组织或个人予以感谢, 放 在文章最后. 本单位所作的常规分析测试通常不致谢. 基金资助请放在首页页脚处列出, 此处不用再致谢.

6.1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择主要的列出, 按先后引用顺序编号. 不 可引用非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 不能引用其他文章中 引用的但未经核对原文的文献. 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出 现的先后顺序依次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将序号置于 方括号内, 以上标形式放置. 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按文章 中引用的顺序依次排列, 每条著录项目应齐全, 对相同 项目不得用“同上”或“ibid”表示. 按照 SCI 收录要 求, 所引参考文献全部用英文表示, 不能用中文、日文、 俄文等. 凡中文文献译成英文后, 在文献末尾加(in Chinese), 并在后面保留原中文文献内容, 以便中国科 学引文数据库收录. 文献作者全部列出, 姓在前, 名缩 写在后(请注意不要颠倒). 姓与名之间用“,”分开, 作 者之间用“;”分开. 期刊缩写参照“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 Source Index”(CASSI). 对于专利或读者不易获 得的文献, 应给出 CA (Chemical Abstract)号; 对于已在 线出版但还没有页码的文献, 应给出 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编号.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