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研究杂志期刊简介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4 20:04:25

西北民族研究最新封面

  《西北民族研究》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的大型专业学术刊物。1984年试刊,1986年作为半年刊正式创刊。鉴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步步推进、西北民族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学刊自身影响力的扩大,从2001年起改为季刊。学刊是新中国诞生后大西北首份区域性学术刊物,《西北民族研究》是在祖国千载难逢的改革开放之际遇里的产物,她既紧跟前贤足迹,且起点更高;又开阔学术视野,追随时代使命。创刊伊始,即亮出开放、外向型、学术创新的高姿态,以西北民族地区开发、建设、全面发展为坐标。不忘中国西北边疆学、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传统立意而必须守望,又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为“西北之学”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哲学、社科、人文工作者设置平台,以便于中外学术的沟通与交流。她是昔时“西北之学”的跟进者,更是新西北学的开拓者、创新者。

  学刊是西北各族学人承继近百年来国家面临民族危亡之际而问世的旨在救亡图存的“边政之学”与“西北之学”的不断开拓,及迎接“开发大西北”,推动中国西北地区大发展、固边疆,适应新形势而拓展的学术园地。

  《西北民族研究》定位准,在多元一体视野下,三十多年来,三代学人一代接一代不懈努力:在老一代学人费孝通、杨堃、雷洁琼、季羡林、包尔汉、钟敬文、马学良、宋蜀华、赵俪生、牙含章、方龄贵、杨志玖、蔡美彪、秋浦、谷苞、清格尔泰、确精扎布、苏北海、王辅仁、谢再善、却太尔、王沂暖、李国香等大家亲自笔耕培育下,始终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原则,严格遵循政策,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以刊发中华民族历史、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出于担当与责任,主动面向西北史地与人文社会研究、敦煌学等等专学,刊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大作;关照各族群尤其是甘青新人口较少民族的实地调查报告/民族志与口头传统的书写与文献译释,逐渐形成了区域性、地方性和中华文化认同的跨学科办刊特点。

  《西北民族研究》专家办刊,参与学科建设。学刊恪守“学术人办学术期刊”的基本准则,在老中两代学人的呵护、坚守中,在较短时期内从一份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刊物,成长为著名学者广泛认可的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学刊,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被学术界称为西北区域学术期刊中“一点(《敦煌研究》)、一线(《丝绸之路》)、一面(《西北民族研究》)”中的“一面”之刊。费孝通先生在学刊创办十周年时说:“(刊物)能办成《西北民族研究》那样就不错,那是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这既是费老对本刊的肯定评价,又是费老对本刊的要求和希望。

  《西北民族研究》传承经典,培育学术新人。既有学界名家高手的鸿篇巨制,如季羡林与耿世民等的“绝学”大作,又有青年学人的成果名篇;既有宏观纵深研究,又有微观剖析细描。老一辈学者传薪,中年骨干带头示范,青年学子勇于创新担当,本刊撰稿队伍代代相续。

  新世纪以来,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民族研究》团队积极调整办刊思路,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导办刊思想,坚持“三严三实”学风,先后在国内率先开辟“‘一带一路’•文明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俗学与文化遗产研究”“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等栏目,组织专家撰稿争鸣,试办刊物的微信版;体现大型学刊的社会责任担当与守正创新理念。不断推介国内外学科前沿性和权威性学术成果。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西北地区正在迎来开放发展的新阶段。《西北民族研究》仍将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史地学、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成果,形成西北民族研究标志性特征。学刊将一如既往,在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等方面探索创新,奋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有新的作为,打开新的局面。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