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论坛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行政论坛

行政论坛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23-1360/D
国际标准刊号:1005-460X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查看行政论坛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行政法学研究北大核心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时事魔镜政治时事期刊

   《行政论坛》(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由黑龙江省行政学院主办。本刊是探索行政科学真知,研究政府工作实际,反映最新学术信息,纵论公共管理话题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行政论坛》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关注公共管理科学和政府工作实际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选有关方面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的科研成果。

  行政论坛杂志栏目设置

  行政学理论、行政改革、公共改革、公务员研究、行政文化、行政与法、政府与企业、人事管理

  行政论坛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探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由广东行政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

  行政论坛最新期刊目录

问责何以促进履责:基于回应性视角的个案过程追踪研究————作者:胡春艳;江沛霖;

摘要:作为约束和控制干部行为的重要手段,问责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促进干部尽职履职,也可能导致干部消极避责。以往研究对问责与履责之间的关系探讨较多,但针对“在何种条件下问责能促进干部履责”的研究并不丰富。从回应性视角构建解释命题和框架,基于个案的过程追踪法,深入探讨S县矿涌水污染事件中问责促进干部履责的条件,研究发现:问责促进干部履责需要一定的条件,问责过程中期望的传递和调整以及问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都影响...

压力机制与组织调适:环境政策执行中基层政府行为选择的外部动因和内在逻辑——基于S县的嵌入式案例研究————作者:付奇;王庭辉;

摘要:基层政府在环境政策执行中的行为选择,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探究其行为选择的外部动因和内在逻辑,有助于通过外在压力机制与内在调适过程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对基层政府行为选择现象的综合性解释。基于“压力-调适”分析框架,对S县的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多重压力源间的关联性互动形成了“聚合嵌套型、外部主导型、冲突对立型、内部主导型”四种压力机制,提供了外部情境约束,是基层政府行为选择的外部动因;组织调适...

技术治理的梯度分析:基于国家-共同体-社会工程的卓越治理工作框架————作者:罗梁波;

摘要:技术治理是描述技术与治理如何有效结合状况的治理工作框架。在经验现象层次上,技术治理是有效且系统的技术主导治理形态,代表治理技术路径的强形态;在对象层次上,技术治理是治理主体通过工具高效运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对国家-共同体-社会建构和控制的治理方式;在工程层次上,技术治理是基于国家-共同体-社会工程的整体性治理;在科学逻辑和哲学本质的复合化格局上,技术治理呈现为既有效且有智慧的卓越治理。总体而言,技...

来稿须知

摘要:<正>《行政论坛》是由黑龙江省行政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研究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为主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理论、行政改革、行政文化、行政伦理、绩效管理、公共政策等。欢迎新老作者赐稿并敬请注意以下事项:一、文稿应有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篇幅一般以12,000~15,000字为宜。请将Word文本发至电子信箱(xzlt160@sina.com),无须邮寄...

粮食的政治:政治如何影响行政?——以粮食安全政策与话语文本为研究对象————作者:邓大才;

摘要: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既是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中最难处理的关系,也是学者关注最多、争议最多的研究领域。以近30年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话语文本为研究对象,考察粮食政策领域中政治对行政的影响以及政治与行政的关系,研究发现:粮食政治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其通过领导话语、政策颁布、责任考核和定责问责四个机制来实施和实现。从中国粮食政治的实践和发展过程来看,粮食政治由政治指导、政治考核和政治问责三个阶段或者维度构成...

结对帮扶:中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作者:谢治菊;梁琴;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等为代表的帮扶实践,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具有重要价值。结对帮扶是依附并超越科层治理的复合型治理模式,核心在于通过政治权威的选择性干预,在既有条块层级管理体系内形成制度化协作网络,进而对传统行政组织架构作出适应性调适。其构建基础包含政治、经济和社会三重维度,其中,政治驱动体现为党政统合机制与干部激励体系,经济保障依托横...

平台型治理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主要范畴与价值意蕴————作者:詹绍文;刘家明;

摘要:在平台革命时代与平台经济社会,深受平台战略成功实践的示范影响和多边平台理论的借鉴启发,为回应公共治理复杂性与公共服务多样性,基于多边平台的平台型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旗帜鲜明地建构适合于共建共创、共治共享的平台型治理理论体系,是现代公共治理理论因时因势演化发展的必然,应基于多边平台的概念界定及其正外部性的研究假设,遵循起点论、问题论、系统论、范畴论的逻辑,从概念哲学与学科基础、基本问题与基本内容、理论...

数字政府伦理规范:内涵界定、生成逻辑及体系构建————作者:刘银喜;王思卿;王瑜;

摘要:数字技术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也给数字政府建设带来新的伦理难题。构建数字政府伦理规范既回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又为破解数字政府建设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数字政府价值创造。对“数字政府伦理规范是什么”进行回应,是数字政府伦理规范发挥作用的前提。界定数字政府伦理规范概念、凝练数字政府伦理规范内涵和构建数字政府伦理规范体系,成为数字政府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系统阐释数...

政策变迁中的想象————作者:李亚;

摘要:在政策变迁中,普通公众的观念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借鉴查尔斯·泰勒的现代社会想象概念,提出“政策想象”这一新概念,即政策想象是人们对政策及其影响的一种憧憬、蓝图或预期。政策想象的结构体现为:政策底层假设与个人偏好是构成想象的基础,关于政策发展推演的基本逻辑是政策想象的架构,相关信息、外部事件和生活经验成为填充政策想象的材料,在政策作用下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完成了对政策想象的封装。与政策迷思、政策框架...

加速时代的技术风险及其应对————作者:胡键;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就出现了加速发展的现象,但加速时代是工业4.0技术所催生的一种社会面貌。加速时代不只是体现在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诞生了一种新的逻辑即加速逻辑。加速逻辑揭示了社会加速所造成现代生活的新的异化,因而在加速时代就不得不强调引发加速的技术本身的伦理问题。缺乏思想与法律规训的技术存在着非常突出的双重性功能:既是人类的工具,又是控制人类的工具。在加速时代,由于技术的异化,使加速与停滞...

国家与社会互构:城市老旧社区的熟人治理机制研究————作者:李传兵;贺然;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背景下,实现陌生人关系网络向熟人社会关系网络转变是激活城市老旧社区内生动能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北京市西城区C社区的共享停车制度改革呈现了熟人社会治理机制如何实现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的转变。在梳理社区治理社会底色研究取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取向和社会中的国家研究取向三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依照“政治势能-内生动能-治理效能”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智慧化改造中城市老...

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概念的理论阐释————作者:齐卫平;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一个原创性概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理论意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推进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发展构成一条完整的历史链,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突出特性体现了其发展的完整性。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绵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体现的鲜明品格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互相印证,共同谱写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华章。中华民族文化主...

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文明的契合性及其价值意蕴————作者:宋田光;

摘要: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盲目生产性和反生态性的特征,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而陷入严重的生态困局。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辩证否定和总体超越,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与保护共存、区域与全球共进为特征,破解了工业文明的生态难题,实现了对人类主体的价值救赎。新质生产力是适应生态文明并推动其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作为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因其和谐...

间断与均衡:中国调解制度的长期演变透析————作者:牛冠朝;刘军强;杨巨声;

摘要:调解制度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能有效化解纠纷并调动社会资源。运用间断-均衡理论框架分析调解制度的演变进程: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即依托工农组织开展纠纷调解工作,取得了救济群众与政治动员的双重效能;在根据地建设时期,调解组织逐步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质性嵌入,为其在1949年后的制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与治理模式的变迁,调解制度经历了从“弱化”到“复兴”的曲折...

“一体化治理理论”:西方治理理论的反思与本土理论的验证————作者:王丛虎;王聪;农武东;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根中华大地、提炼中国方案和本土理论是中国学者的使命所在。不同于西方治理理论丛林,“一体化治理理论”扎根中国沃土,既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与“大一统”思想的深度融合,也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治理的理论创新。“一体化治理理论”包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内容的统筹规划与系统部署、治理手段的多措并举与精准施策等丰富内容。万峰湖生态环保治理实践...

制度、激励与行为:乡村共同富裕的多重逻辑——以四川省成都市宝山村为例————作者:衡霞;

摘要:乡村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表达。随着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日益加剧,如何依靠内生动力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制度、激励与行为逻辑构建乡村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基于村庄长期坚持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价值导向,以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村民收入长期持续增长和治理有效的四川省成都市宝山村为例,对其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进行全...

城市数字化转型与社会矛盾风险源头治理——基于认知、序列与场景的分析————作者:任勇;郑延瑾;

摘要:以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社会矛盾风险源头治理完善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选择。作为当前社会治理的两大核心议题,城市数字化转型与社会矛盾风险源头治理二者之间存在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张力,并且共同作用于城市发展过程中。本文基于“认知-序列-场景”分析框架,结合上海的实践经验,透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复合意涵及其对社会矛盾风险源头治理的多维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数字化转型在社会矛盾风险源头治理中的作用逻辑主要体现在风险认...

以数字技术驱动乡村形成新内生型发展模式——基于动态能力塑造与数字资本培育的分析————作者:刘鲁宁;刘勉;

摘要:近年来,面对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中的挑战,新内生型乡村发展理论在学界逐步得到认可,然而现有研究对如何驱动乡村形成这一模式尚缺乏详尽的思路。经过理论梳理可知,形成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激活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并融入外生发展能力。在此框架下,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解数字技术如何实现乡村持续创新提供了研究视角。通过塑造动态能力,乡村能够自下而上地整合基层的创新行动,完善社会创新的迭代循环,同时提升自上而下的感知改进能力...

激励与约束并举: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中央主导型创新——基于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作者:王猛;

摘要:以地方创新推动全国改革是中国制度转型的典型特征。在非对称分权的央地结构下,基于创新激励与风险约束提出的政策创新“激励-约束”框架,既可以描摹中央对地方创新呈现出的双重特征,又可以解释中央主导型创新的运作逻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案例分析表明,在地方政策创新和改革探索中,中央通过激励与约束并举形成了中央主导型创新的形态。无论是默许自主型,还是授权试点型,中央既给予地方充分的创新...

隐忧与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公共决策的价值审视————作者:周伟;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的智能决策是公共决策变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但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决策中的深度介入也面临数据失真致使公共决策科学性不足、算法偏见造成公共决策公正性缺乏、技术滥用引发决策中个人隐私泄露、机器依赖弱化决策中人的主体地位等风险与挑战。这些风险与挑战是由技术系统的不确定性与不可解释性、法律制度不完备与行政伦理滞后、决策责任主体复杂与责任判定模糊、智能素养欠缺与算法权力裹挟等引起的。为了...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